分類
發燒車訊

為什麼人們熱愛張小龍?

  文/周掌柜

  來源:周掌柜(ID:zhouzhanggui525)

  “萬物之中,希望至美”當張小龍用這句話結束微信公開課演講的時候,很多人意猶未盡。

  不可否認,微信已經成為騰訊和用戶之間最大的公約數,張小龍更像一位“技術之神”守護着 10 億人每天都會打開的微信,守護着騰訊的未來。

  但另一側面,除了每年的公開課分享,用戶沒有太多的機會可以感知到他,也沒有人討論他。他說的語言不如李彥宏有未來,不如馬雲有格局,也不同於馬化騰更關注大變革,他不是超級大佬,但沒有人會忽略中國互聯網這位獨特的存在,甚至擁有更多的期待。他並不是一位專業的佈道者和演講者,但他的演講讓人充滿溫暖,多少打消了很多人對騰訊“老齡化“的慣性憂慮。

  張小龍 2018 年的演講時常斷斷續續,一會兒喝水,一會兒停下來思考,還有時候一個頭緒扎進去出不來。

  2019 年不太一樣,看得出是經過系統的梳理,對微信的即時通訊、小遊戲、小程序、訂閱號等都有系統的思考和闡述,近 4 萬字的內容傳播到朋友圈的時候,雖然大部分人都沒有認真看完,但從質樸的語言里都能感受到善良和誠意,而這,或許和張小龍心中對騰訊戰略挑戰的思考有關。

  不可否認,騰訊已經從成功的中年人進入對“老齡化“的恐懼之中,微信雖然仍如孩子般的讓人喜愛,但用戶已經失去了當初對其顛覆式創新的怦然心動。

  如果一定要概括小龍這次演講如此清新簡潔的系統性表達,背後也可以抽象出三個線索: 

  第一個關於“本質“,他幾乎對每一個橋段的敘述都從初心到溯源進而強化了對本質的認知,比如,他說:“朋友圈本質上是一個什麼,朋友圈其實開創了一個新的社交的場所,其實它不止是一個時間流。我把它比方成一個廣場“;

  第二個關於是“常識”,他不斷強調和用戶互動過程中受到的啟發,以及自己和微信團隊抵抗住了 KPI、情緒、眼前潮流的誘惑如何尊重常識,比如,他說:”可能在遠古的時候,如果人都是一個一個個體的話,他是沒有社交的,當人類成為一種群居的動物的時候,原始的社交就產生了“,這背後是對廣泛用戶需求的常識性理解;

  第三個關於“大邏輯”,演講中對大邏輯的闡述非常多,其中最大的邏輯我們姑且概括為”朋友哲學“,他說:“如果微信是一個人,它一定是你最好的朋友,你才願意花那麼多時間給它”。可見,小龍用“交朋友“的大邏輯理解對於微信細節功能的每一個決策。

  以上的這個提煉,其實從張小龍的世界觀中一定是違背了他娓娓道來的初衷,但從我們戰略顧問分析的角度,也許有助於形成可以借鑒傳承的樸素方法。但,張小龍反對的其實都是騰訊的組織現在廣泛存在的。

  當然,本文最大的一個初衷,或者說“原動力”是——理解張小龍的世界!在這個時間點重新品讀張小龍和微信,還有兩個特別有價值的視角:

  其一是對騰訊這家中國領先的超大型互聯網公司對智能時代的理解,小龍談 AI 並不多,卻可以清晰的感知到微信進化的 AI 思維;

  其二是對騰訊這家公司最近半年股價跌宕起伏的股價表現看,微信所代表的騰訊未來,更加值得關注。

  最新数字显示:微信的日登錄量超過 10 億,這確實是一個特別大的里程碑,這可能是國內歷史上第一款 App 有 10 億 DAU 的數量級。從這個角度上看,未來最有可能在互聯網領域抵抗頭條系進攻的不太可能是一個橫空出世的新產品或另一個小龍,最大概率是微信的重生。“神化“張小龍有點接近吹捧,可他依然和必然性需要具備一種神性的思考,才能引領微信的未來,引領用戶的預期,才有機會讓騰訊真正無縫進入下一個嶄新的智能時代。“技術之神”的回歸也是用戶對騰訊最大的期待。

  在以上粗線條的勾勒下,周掌柜戰略諮詢的多位合伙人,通過對最近幾年張小龍微信公開課的演講分析(尤其這次),結合我們近兩年對騰訊員工的深入訪談,努力感知他質樸、純粹和清澈的語言,力求給大家呈現張小龍更系統的 “微信哲學“以及對騰訊未來的思考和展望。客觀講,縱使他的”神性“思維涉及吹捧,但微信背後的騰訊確實需要重回神聖之地,需要類似小龍和更多小龍去點亮未來。

  1

  張小龍的微信哲學

  小龍最開始就解釋了“初心”和“原動力”的關係,他似乎總覺得“初心”無法表達自己,“原動力”更接近於客觀事實。的確,“初心”是未經進化的意願,“原動力”更符合從無到有、從邊緣到中心的成功路徑,這非常客觀。

  他的“原動力”很簡單:

  第一,堅持做一個好的,與時俱進的工具。

  第二個原動力是,“讓創造者體現價值”。

  在筆者 2016 年 6 月發表於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的文章《張小龍的星空里》,描述了一脈相承的線索:1969 年 12 月出生,傳說中最花心的射手座(這也可能是其藝術氣質的某種來源);1987 年到 1994 年在華中科技大學電信系從本科讀到碩;1997 年,也就是畢業 3 年後,他發布了 Foxmail 這款經典的郵箱軟件,經過多次叫賣不成之後(包括 15 萬被雷軍拒絕),2000 年以 1200 萬的價格賣給了博大公司;2005 年騰訊收購了 Foxmail,張小龍加入騰訊任廣州研發部總經理;此後又負責 QQ 郵箱,2010 年申請立項開發微信。

  這次演講中,張小龍同樣提到了延續以往經歷的思考,他說:“在微信上線之前的一年裡,我們把 QQ 郵箱做到了國內第一名,然後在郵箱裏面又做了很多嘗試,包括漂流瓶等等,包括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折騰的郵箱裏面的閱讀空間”。這個原動力確實一脈相承的,他在過去的十幾年裡依然秉承着兩個深植於內心的原動力,時間沒有讓他的原動力發生改變。他提到:“原動力其實應該是內心深處的一種認知和期望,它很強大,以至於可以堅持很久,克服很多困難去達到它”。隱約,我們也可以感知演講背後的十幾年沉默中,他並非是高歌猛進的成功,而是堅持和克服困難,包括騰訊組織的摩擦力,渴望更完美的自己。

  下錶我們通過與他提到的德國產品設計師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的對比,進一步分析他的微信哲學,如表:

  張小龍作為微信產品的主要功能和體驗設計師,受微軟、蘋果等品牌深刻影響,在中國互聯網行業獨樹一幟的形成超越商業的產品思維。

  他對好的產品的感知特徵是:

  1. 好的產品是自己會說話,盡可能產品說話,而不是解釋很多東西;

  2. 好的產品是最好的工具,關注於對錯的是非價值主張,而不是利益最大化;

  3. 好的產品圍繞用戶想象力感知,沒有標準答案;

  4. 選擇的權力交給用戶。不左右哪些服務是用戶有用的,公眾號就是這個思路,系統沒有推薦;

  5. 把用戶當朋友,而不是聽從驅使的群體。

  他的產品價值觀是

  1. 大人談利益,小孩子談對錯,利益出發,產品越走越偏,成為利益堆砌,失去產品最本質的東西;

  2. 所有努力一個目標,尊重用戶,尊重個人;

  3. 用外掛打了很多分,朋友誠信的角度是有問題的。外掛的行為破壞系統規則,讓規則失效了。尊重用戶。沒有騷擾信息,沒有聊天記錄保留,不做任何誘導行為;

  4. 故意感動人也是挺不尊重他的表現;

  5. 關注效率。小程序和小遊戲:用完即走,走了就回來。工具是完成任務,越高的效率越好;

  6. 超越短期功利主義:很多業界的產品經理會被自己所在的公司誤導。因為公司的目的是要流量要變現,所以大家的 KPI 就是如何產生流量如何變現,這是短視的。

  在產品體驗上,他特意提到了“尊重”兩個字,滲透着濃濃的用戶思維和人文思考;在品格方面,他提出不能“機會主義”,不為任何一個風口做事情。應該說以上一系列的梳理和提煉,都可以清晰感知他已經擁有了一套系統的方法論,這些方法論看似瑣碎,但其實更多的是在技術應用中融入到每一個功能裏面,充滿了產品主義的匠人精神。

  小龍對於小程序的表達,尤其經典,他說:“小程序是信息的組織方式和信息的載體,小程序最終的目的代表接觸到的任何事物背後的信息,以及對背後信息的訪問方式”。這種表達方式不僅犀利,而且可以感知到他對信息論、宇宙學的深刻理解,當今世界最前沿的物理學家,幾乎都是用信息的角度理解物質世界的,和他提到的陽明心學異曲同工,充滿思辨

  應該說這些微信哲學的提煉,是他多次演講中最精彩的部分,當然,單純從微信的角度看這是已經被證明的成功,可如果放大到整個騰訊或許微信的成功並沒有為全局注入面向未來的新動能。

  2

  張小龍潛在的思維局限

但這次演講並不完美。

  愛打遊戲的張小龍,對小遊戲的娓娓道來,讓人似乎回到了 20 年前那個深處陋室執着締造產品的年輕人。他說自己打“跳一跳”到 6000 多分的時候被系統命名為“無聊大師”,到 6000 多分得到稱號——立地成佛。非常生動和有趣。可背後則是微信對騰訊遊戲業務產生很少的貢獻。

  回歸他的初衷:小遊戲一定是放鬆的手段,讓自己平靜,普通人心跳加速和更緊張的狀態不太對。他懷疑 3000 多分用戶真實性的時候,特意準備了禮品,讓他們來辦公室當面打,見證這個遊戲里進步的速度有多快。進而他升華的評論說:”玩一個小遊戲是微信的正經事。跳一跳是微信做的一個實驗”。這樣鮮活的管理方法,其實很難讓人跳出來對應這位年薪億級,管理 10 億用戶應用的大老闆。這些都是遠遠偏離正統的管理思維的,也許和騰訊這家逐漸成熟的超級巨頭的管理文化也不太匹配。但這恰恰是微信團隊的競爭力之所在,他們很好的解決了創業思維和繁複管理架構的矛盾,一如既往的追隨用戶,解決問題。但不由得讓人們追問:微信思維究竟實際的對騰訊大組織有多少推動?

  這確實是一個真問題。

  坦率地說,這次張小龍的分享,我們結合過去來看,除了那種久違的親切和價值,也隱含折射出微信和騰訊某些潛在的風險和危機:

  · 遠離年輕人的風險:當初的小馬哥已經 49 歲,雖然公眾依然可以回憶起他當初做 QQ 的樣子,一如既往的對他表示尊敬。但確實騰訊的高管團隊,包括張小龍在內已經不在年輕。對於這次張小龍讓人鼓掌的分享,近乎完美,但也已經遠離了年輕人執念、莽撞的質感。小龍並沒有特意提到年輕人的需求,這或多或少讓人失望;

  · App成功觀念的固化:這種固化其實是是雙刃劍,前面我們也提到了傳承初心,但硬幣的另一面就是路徑依賴,特別是成功路徑依賴。比如對比今日頭條,騰訊微視跟隨的非常緊密,也做的非常好,但似乎一直沒有超越。頭條系的核心技術邏輯是 AI 的中心化,這和小龍多次提到的去中心化有着觀念的差異。即使我們無法評價其好壞,但智能時代的智能聚集是否天然具有中心化的要素?這些顛覆思維對微信的衝擊是顯而易見,註定也是風險;

  · 信息顆粒度認知的慣性思維:微信的訂閱號、看一看、搖一搖、小程序、小遊戲,實際上這些都是基於信息的文字、語音、圖片顆粒度的產品設計為主,但抖音的基礎小視頻,正在成為年輕人最大的趨勢。微信在短視頻這樣的創新信息顆粒度如何發力?5G 時代一定是一個迫切解決的問題。甚至包括基於 AI 和視頻結合的新型智能化圖形界面是什麼形態?能否想經典電影《HER》(她)裏面描述的是一種中央智能的人機對話?這關乎微信的長遠未來。

  · 企業微信認知遠離組織:小龍提到企業微信將來要做的一個方向,“相信對企業有很大的吸引力,因為它可以讓每個員工可以直接提供服務”,這很真誠,但本質還是 2C 思維的認知,企業更多的應用場景使用基礎都是組織協作,和單純 2C 思維的信息傳遞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在企業場景中,阿里等公司能否後來居上,或者割據一方,都是微信面對的問題;

  · 缺少科技研髮型創新基因:這一點對於張小龍來講近乎苛求,但當微信發展到現在的規模,理論上是需要突破應用層面做很多通訊、AI、大數據、智能硬件、手機交互、Iot 連接技術平台等底層的研發級擴展,微信的想象力對於騰訊全局而言目前還僅僅停留在 App 的成功,這不免是一個遺憾。相對於騰訊最新的組織結構變革,微信是存在於研發創新矩陣邊緣的帝國,這是違背戰略常識的,為何不在微信內部去組織研發?

  · 更核心的一個挑戰在於小龍人本思想的通用性:之前我們把以人為本的社會形態定義為“碳基文明”,而把智能時代以信息技術定義為“硅基文明”,如果套用這個分類,微信是在碳基文明的人本主義和硅基文明的智能至上中間的一種形態。小龍定義為以人為核心的“工具”,人的“工具”。但未來趨勢是否硅基文明不需要工具,同時擁有生命?這個追問看似很《三體》,但確實一個進化的大邏輯。騰訊雖然在多個場景都在應用 AI,但顯然對於 AI 的用戶層面的創新和展現缺少新意。

  面對小龍精彩的演講,我們有了很多海闊天空和雞蛋里挑骨頭的觀點,這其實也違背周掌柜諮詢的多位合伙人對騰訊的尊重。這些註定不是眼前挑戰,談不上批評,更多是我們被帶入和感染之後的一種回饋。

  3

  張小龍與騰訊的未來

  在小龍的演講中,其實沒有提到太多大騰訊的未來,這應該不是他最關心的,但不可否認從若干語言線索中,流露不少真誠的看法。

  目前騰訊總體的情況是這樣的:

  1. 基於產業互聯網的未來方向其實具備高度的不確定性,不僅是對雲、智能、Iot 的理解上騰訊缺少經驗,對於所謂產業互聯網如何支撐巨頭進化,實際上並沒有給出具體的業績支撐。而產業互聯網和消費級互聯網最核心的一個差別是“矩陣式研發”,這和互聯網靈活的基於用戶使用數據迭代邏輯完全不同。還涉及到嚴密系統的研發管理,華為、平安等技術創新能力強的公司都是用了 10 年甚至 20 年的時間構建的技術管理體系,騰訊看似一直在互聯網的前沿,但和科技研髮型企業差距甚大;

  2. 最新調整的戰略架構,明顯是從創業早期的野蠻生長“賽馬”體系向組織協作演進。這是必須和迫切的,一位騰訊高管訪談中表示:騰訊內部重複競爭、資源浪費、部門牆嚴重到讓人不敢面對,一個支付功能背後曾有 4 個團隊同時在做,應用於不同場景,而且研發的基礎框架內部都沒有開源共享。這個問題很多人在內部論壇問馬化騰,他也僅僅給出了:“重複創新有利於把握機會”這樣一個過於簡潔的回答,依然是互聯網思維的“找機會”邏輯。一個遊戲業務線,很多遊戲定位在 PK 競爭引導下高度同質化,缺少創意。創業組織架構中,對領軍者的億級巨額激勵,對應輔助團隊成員的杯水車薪,長期帶來了一種不利於組織協作的激勵不平衡。這些讓騰訊兩個部門之間的溝通甚至比騰訊與其他公司溝通還要繁瑣,甚至出現很多業務不願意在公司內採購服務的極端現象。而騰訊的 CEO 馬化騰和總裁劉熾平是兩條線平行管理公司,這從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大股東的資本意志,從其組織變革中也可以清晰的嗅到投行思維,說“金融綁架”騰訊是缺少根據的,但是多位香港金融背景高管帶給騰訊的肯定不是技術思維,這可以肯定。於是,註定對於本來就應該技術驅動的騰訊來說,無異於閹割了其技術引領的可能性,這也被一些持批評態度的媒體認為是 Tony(張志東 )之後騰訊一直沒有 CTO 的原因;

  3. 面對頭條系在 AI 算法新聞平台以及抖音短視頻平台,還有後面一系列火山視頻等競爭的格局下,騰訊衝鋒的團隊似乎少了歷史上攻城拔寨的銳氣,其投資的騰訊系中也始終沒有出類拔萃的“小頭條”出現。這導致騰訊一直沒有能真正在 AI 平台和短視頻這兩個戰略機遇點上翻盤,對於關心騰訊的人來說,前沿的引領性、技術的引領性是遠遠大於遊戲業務政策起伏的影響,騰訊的“命根子”正在被挑戰,而且看不到逆轉的跡象。雖然 2019 年出騰訊宣布成立技術委員會,下決心對組織架構下狠手,但背後缺少的功課非一日之功,能找到統領技術研發框架的人才也並不容易,這還不算技術管理和組織管理可能聘請外部諮詢公司重構的難度。這些都是小龍這次質樸演講的大背景,也很難讓我們不對其創新思維賦予更高的意義。

  小龍有不少有趣的回顧,多少與此相關:

  其一關於“眼球經濟”,他說:“停留時長讓我聯想到 2000 年左右,當時互聯網剛起來,流行的一個詞叫眼球經濟。所有的網站目標都是要獲取盡可能多的眼球注意力”。進而評論道:“我們期望並不是我們要獲得更多的現金的回報,而是現狀是這裏面真正高質量原創的遊戲還不是特別多“。

  其二談到 KPI,他說:”用戶迷信保健品,我們就推保健品的文章。如果從 KPI 的角度,這樣是最容易完成 KPI 的。但是如果我們推薦給用戶新的知識,用戶會離開的。因為惰性是人共有的特性。沒有人願意主動去學習新知識,去傷腦筋啊“。

  雖然,對於這些誠懇的回顧,我們去過度聯想顯得不太厚道,但客觀講,KPI 正是騰訊這艘大船這些年航速變慢的原因,騰訊似乎悄悄的從對用戶負責開始向股民負責,失去了想象力和進攻性;而眼球經濟,正是目前騰訊面對低迷股價所反思的,一位騰訊前公關負責人說:“在和阿里打嘴仗的時候,我們投資了那麼多的媒體,但是關鍵時刻竟然不知道如何回應。馬化騰的很多發言稿都是臨時抱佛腳,頭一天晚上改來改去,也談不上戰略的溝通和傳承”。這些都是騰訊不為人知的另一個側面,如果“KPI 綜合症”和“眼球經濟短視症”得不到徹底消除,對於通過近乎美式公司的組織架構以及麥肯錫式的戰略方向,疊加投行式的精細化財務管控,騰訊是否有更美好的未來? 

  而不可避免的,騰訊的挑戰和壓力也必然傳達到微信團隊身上。細心的用戶已經發現從騰訊股價 2018 年下半年收到挑戰之後,微信的朋友圈廣告質量降低,並且明顯增多。這雖然依然在可以理解的範圍內,但不可否認微信承載了騰訊這艘大船的業績壓力。而正如小龍所言,小遊戲低於預期,那麼微信如何推動騰訊傳統第一大遊戲收入來源重拾增長呢? 

  過度的對比張小龍和馬化騰,並不厚道。就像對比馬雲和阿里 CTO 誰更懂技術一樣。但這背後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在於:騰訊到底是要培養出更多的張小龍?還是培育出更多的賺錢業務?而或通過培訓新的張小龍帶來新利潤?

  目前騰訊並沒有清晰的戰略指向,外界看到的還是一家強悍、偉大但已經沒有傳奇的公司,內部人看到的是 KPI 和業績壓力下的低效以及大公司病。沒有傳奇,就已經低於大部分用戶和公眾對騰訊的預期,而孵化傳奇一定不是簡單的“產業互聯網”和“組織架構變革”能達到的,沒有一個圍繞技術天才的創新氛圍,騰訊理論上和美國的戴爾、惠普沒有什麼兩樣。說的誇張一點——“技術之神”能否重新照耀這家公司?讓這家成功的公司從平庸的成功走向新的傳奇!這背後是無數人的疑問和期待。

  無論如何,張小龍表達的“善良”價值觀,留給那天晚上幾十萬讀者口有餘香的溫暖。如果能同時激勵整個騰訊的大船在“善良”的軌道上航行得更遠,這一切都是美好的。“每天都有 5 億人說我們做得不好,每天還有 1 億人想教我怎麼樣做產品”,小龍這句話的背後,切實說明了用戶的熱情和心意。

  為什麼人們熱愛張小龍?因為他在我們身邊,一直默默善良的陪伴。

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於博客園,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其他文章推薦】

※如何讓商品強力曝光呢? 網頁設計公司幫您建置最吸引人的網站,提高曝光率!!

網頁設計一頭霧水??該從何著手呢? 找到專業技術的網頁設計公司,幫您輕鬆架站!

※想知道最厲害的台北網頁設計公司推薦台中網頁設計公司推薦專業設計師”嚨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