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發燒車訊

國產三巨頭15台轎車/SUV點評 總有一台適合你

38萬11月銷量10105輛H8、H9的上市問題產能問題等導致兩個好数字的產品銷量表現不佳,但H7很快就邁進萬輛俱樂部,也許能讓長城在中型SUV身上看到了希望。比起H6高達七萬多輛的銷量,H7的萬台銷量的意義一點也不小。15萬-20萬元這個價位區間一直被合資把持着,被稱為自主品牌難以逾越的天花板,而H7的定價正是位於這個區間,並且取得了初步的成功,這個成功不僅對於長城,甚至對於整個自主品牌都是極大的鼓勵。

為什麼有些車甚至不停加價都供不應求,而有些車一再優惠卻門可羅雀?為什麼同是國產車企,以下這些車型卻月月熱賣?

很多網友在評論中留言:“美編你覺得CS15這車怎樣?”“CS35現在還值得買嗎?”“CS75哪個配置好啊?”“H6那麼多款我應該買哪款?”“吉利博越很好看但我們這邊老是沒車怎麼辦?”

面對這些潮水般的相似問題,美編恨自己不能變成千手觀音回復大夥,於是整理出這篇長長的文章來作為解答。如果這裏剛好解答了你或者你的朋友類似的問題,在評論區留言或者把這篇文章傳遞給他們好不好?

長安CS75

指導價:9.28-15.88萬

11月銷量:21978輛

長安CS75面對榮威RX5以及吉利博越的熱銷,絲毫沒有影響其銷量,11月份銷量更是達到了21978輛,這也可以說明消費群體不同,長安CS75更實用外觀設計也偏沉穩。也不能忽略購置稅減半金融政策,臨近年底,也能刺激消費者購車慾望,而長安CS75也最大功臣莫過於1.5T車型,帶動着長安CS75銷量一路攀升。

長安CX70

指導價:6.89-8.49萬

11月銷量:10125

長安CX70從銷量過萬以來,一直維持在一萬輛/月左右。銷量難突破主因,應該是缺乏自動擋車型。畢竟現在成熟路況駕馭自動擋會更舒適,就算是新手駕馭也不會手忙腳亂。其次還是同尺寸配置更高的自主品牌車型越來越多,產品競爭力也越來越強,CX70真該升級換代了。

長安CS35

指導價:7.89-9.89萬

11月銷量:13902輛

2012年10月底上市至今4年過去了,CS35外觀就沒有改變過,不斷優化的小細節包括內飾的變化,好開的手動車型,易用舒適的駕駛體驗乃至各種實用的配置,讓CS35即使面對後來者哈弗H2、瑞風S3雖然銷量有所下降但依然有着不錯的成績。

長安CS15

指導價:5.79-7.79萬

11月銷量:10430輛

看完CS15你會明白,為什麼CS35沒有進行外觀改款了—兩款車車身尺寸相當,CS15價格還便宜些,雖然從型號來說跟CS35相差了20代(CS15→ CS35,開玩笑的)但其實對於真正買車的用戶來說他們差別真的是價格和配置了。CS15還有望搭載1.0T發動機,配合DCT雙離合變速箱,能爆發出最多功率82千瓦和170牛·米的最大扭矩,相比2016年頭髮布車型上那套1.5L發動機的78.5最大功率和145牛·米最大扭矩,動力強勁不少。11月份CS15銷量也突破了1萬輛。自動擋車型的上市也直接提高長安CS15銷量,畢竟擁堵的城市路況駕駛自動擋更加舒適,年輕消費群體也更愛自動擋車型。

悅翔(系列)

指導價:4.69(V3)-8.69萬(V7)

11月銷量:10263輛

長安悅翔系列可謂是國產轎車中不錯的車型,美編身邊也有幾個朋友在用,相比艾瑞澤5和新遠景來說,這個車系特點是保留了長安一貫以來皮實耐用的特點,手動擋車型即使是女司機也能很好駕馭。

逸動

指導價:8.09-24.99萬

11月銷量:10571

相比皮實耐用的悅翔來說,逸動更經典老道的外形,以及勉強夠用的配置,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銷量增長,所以本月逸動銷量同比下跌了33%。或許長安應該向最近頻繁曝光的吉利學習,提高更新換代的速度以及新增多些配置,至少能讓人覺得誠意滿滿。但整體來說逸動綜合能力並不差。

11月,長安汽車旗下已經有8款車型銷量過萬,這個成績也相當不錯。希望長安汽車加緊對新車型的開發,趁着市場反應熱烈推出CS95這樣的重量級車型,其次在轎車市場多增加配置乃至像奔奔mini那樣提供越級的換擋撥片,應該可以更好刺激目前成熟的消費市場,畢竟作為老牌車企,相信長安的技術儲備還是很驚人的。

我是一條細長的分割線

難怪長城這麼积極的公布銷量數據,因為H6在11月份的銷量竟然為70292台,七萬多台是什麼概念啊,抵得上一些小廠一年的總銷量了。除了H6之外,H2、H7的銷量也算是爆表了。而且今年長城的累計銷量已經達到了92萬輛,距離2017年還有一個月,長城今年完成百萬銷量的目標應該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下面我們開始對重點車型點評。

哈弗H6

指導價:8.88-16.28萬

11月銷量70292輛

10月份H6的銷量為56667輛,那時候我和朋友們都在討論,這應該就是最高了,就算以後藉著購置稅結束的大潮,它也不會增長太多了。萬萬沒想到啊,一個月之後就被打臉了,今年1-11月哈弗H6已經累銷售50萬零188輛,同比增長51.26%,這也就意味着,就算12月份H6的銷量為0(開玩笑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也不能阻止H6成為中國SUV的銷量冠軍,作為中國乃至世界上銷量最好的SUV,H6的銷量神話將會被人傳頌。

如果把H6比作一個人的話,那麼H6絕對是個“人精”,無論外在內在都在不停變化適應各種人群,眾口難調在H6身上真的是個反面例子,因為到目前為止,算上H6藍標、紅標運動版以及H6 Couple、H6升級版,就是在產在銷的車型,已經達到了63款!加上停售車型,市面上能夠買到的哈弗H6已經有85款,實在誇張!

所以H6銷量有這樣的銷量是完全有基礎的,例如H6 coupe它和H6完全不是同一台車,但是它的銷量也會被統計在H6的銷量範圍之內。據估計H6 coupe月銷量佔H6銷量的20%-30%。

哈弗H7

指導價:14.98-19.38萬

11月銷量10105輛

H8、H9的上市問題產能問題等導致兩個好数字的產品銷量表現不佳,但H7很快就邁進萬輛俱樂部,也許能讓長城在中型SUV身上看到了希望。比起H6高達七萬多輛的銷量,H7的萬台銷量的意義一點也不小。

15萬-20萬元這個價位區間一直被合資把持着,被稱為自主品牌難以逾越的天花板,而H7的定價正是位於這個區間,並且取得了初步的成功,這個成功不僅對於長城,甚至對於整個自主品牌都是極大的鼓勵。

H7+H7L,7座+5座,同時還有豐富的配置,超高的顏值,精緻的內飾,實惠的價格,所以H7也取得了很好的銷量,H7L的車身尺寸4900*1925*1785mm,軸距為2850mm,這樣H7L看起來更加大氣,當GS8宣稱要做同級別標杆的時候,H7的銷量已經上萬了。所以就現在而言,H7算是國內首款比較成功的中型SUV。

哈弗H2

指導價:8.68-12.88萬

11月銷量26039輛

H2目前也是哈弗最成功的車型之一,雖然兩萬多的銷量沒有辦法和自己大哥H6的銷量比,但是和“外人”比起來,26039輛銷量也是非常成功的。H2是美編比較喜歡的一款車型,雖然H6看着感覺更實惠,但是比起H6,我更願意選擇H2。同時伴隨着H2s的上市,H2的銷量還會走高。

哈弗H5

指導價:9.48-16.38萬

11月銷量2082輛

H5的銷量比較穩定,這車其實說配置也勉強夠用,幾乎萬年不變的外觀真的沒什麼特別。這樣的銷量一是和它越野的定位有關係,另外就是H5全系是2.0L和2.0T發動機,不會受到購置稅優惠的影響。其實H5絕對是哈弗裏面性價比最高的車型之一,非承載式車身+分時四驅,有一定的越野能力,但是價格卻比較實惠。

哈弗H8

指導價:18.88-25.68萬

11月銷量676輛

哈弗H8是一款銷量不高的車型。不過H8雖然銷量不高,畢竟這是哈弗走向高端的第一步,間接的拉升了哈弗的品牌形象,同時為H7的成功積累了不少經驗。

至於長城的轎車,也沒啥好說的,除了能在路上看到幾年前的C30之外,C50幾乎很難在市面上看得到,變成了一台限量版車型。因為長城SUV的重心傾斜,轎車已經被邊緣化了…..

我是一條細長的分割線

和國內“偏科生”哈弗不一樣的是,吉利屬於那種體美勞全面發展、各項素質綜合能力都比較好的學生,吉利在11月的銷量首次突破10萬輛大關,轎車和SUV均衡發展,其中有6款車型月銷量上萬。

吉利11月份的總銷量為102422輛,去年同期為51367,同比增長99.4%,銷量幾乎翻倍。旗下主力車型個個生龍活虎的,銷量增長很快。

帝豪

指導價:6.98-24.98萬

11月份銷量28842輛

帝豪11月銷量28842輛,10月份的銷量25015輛,9月份的銷量20198輛,每月3000-5000輛增幅很嚇人,自主轎車能拿出將近3萬輛的銷量,實在驚天地泣鬼神。我們都知道自主轎車在和合資轎車的對抗中,幾乎全軍覆沒,像朗逸、軒逸、福睿斯、英朗等這些合資轎車,月銷三萬台以上都不是什麼難事。

但是自主轎車月銷量能上萬的車型目前也只有帝豪、逸動、艾瑞澤5、遠景、比亞迪F3等,不過這些車子的月銷量僅僅在在萬台以上,要知道三五十萬的奧迪A6L、寶馬5系也能月銷上萬啊!轎車前10的銷量幾乎沒有自主轎車。

因轎車競爭太激烈,合資轎車價格下壓的太狠,幾乎是密不透風的車型定位,自主品牌的轎車生存壓力太大、所以自主品牌在轎車領域的投入也就較少,導致轎車領域自主品牌呼聲越來越低。不過帝豪的熱賣讓自主轎車的旗幟重新立起,在合資車型上不至於全軍覆沒。畢竟有着幾年歷史的帝豪口碑很不錯,所以得到了大家的熱捧。

博越

指導價:9.88-15.78萬

11月份銷量18402輛

博越11月銷量18402輛,10月銷量16779輛,9月銷量14053輛,8月銷量10130輛,可以看出來博越隨着產能的逐步釋放,銷量也在穩步上升。作為現階段自主品牌中綜合實力最強的SUV之一,博越的熱銷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不過還是因為吉利產能的限制,導致吉利旗下的博越也是不能按時交車,等車是家常便飯,甚至還出現了變相加價的行為,如果吉利可以儘快把產能問題解決了,那麼博越的銷量還會更高。

遠景SUV

指導價:7.49-10.19萬

11月份銷量10942輛

其實遠景SUV從公布售價的時候就註定了銷量不會太差,因為7.49萬元的起售價。還標配ESp、上坡輔助、陡坡緩降、真皮方向盤、日間行車燈等,同時車內空間足夠大,動力系統也比較可靠,底盤調教也很過關,所以月銷上萬不是夢。

帝豪GL

指導價:7.88-11.38萬

11月份銷量10010輛

作為吉利3.0時代的重要作品之一,帝豪GL不負眾望,這款被大家普遍看好的車型找到了它應該處於的位置,達到了上萬的水準。GL憑藉較大的車身,更高的顏值,更寬裕的乘坐空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另外還有遠景轎車、帝豪GS和博瑞,都有着不錯的表現。而且現在吉利的產能也特別吃緊,訂單甚至都排到了兩三個月開外了,所以只要吉利能把產能問題解決了,銷量還會進一步走高,畢竟國內的汽車市場容量真的是太大了。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於http://www.auto6s.com/,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

【其他文章推薦】

※廣告預算用在刀口上,台北網頁設計公司幫您達到更多曝光效益

※別再煩惱如何寫文案,掌握八大原則!

※教你寫出一流的銷售文案?

※超省錢租車方案

※廣告預算用在刀口上,台北網頁設計公司幫您達到更多曝光效益

※產品缺大量曝光嗎?你需要的是一流包裝設計!

※回頭車貨運收費標準

分類
發燒車訊

9.6萬起國內才有的合資車 為什麼更值得買?

價格低、配置挺高、空間也比較夠用,所以綜合實力不錯。廣汽本田-凌派指導價:10。98-14。98萬凌派採用了1。8L i-VTEC發動機,這款機型在本田的其他車型上已經服役多年,供油方式是多點電噴,雖然是這樣,但是它的動力輸出一點不差,也很耐用。

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於http://www.auto6s.com/,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

【其他文章推薦】

※別再煩惱如何寫文案,掌握八大原則!

網頁設計一頭霧水該從何著手呢? 台北網頁設計公司幫您輕鬆架站!

※超省錢租車方案

※教你寫出一流的銷售文案?

網頁設計最專業,超強功能平台可客製化

※產品缺大量曝光嗎?你需要的是一流包裝設計!

台中搬家遵守搬運三大原則,讓您的家具不再被破壞!

分類
發燒車訊

爆款SUV的兩個小兄弟之間有什麼區別?

藍標版本的H2除了前臉的進氣格柵造型不太同,保留了藍標哈弗家族的多邊形大嘴以外,整體設計語言與紅標版本保持一致,都給人以一種偏向穩重厚實的形象。內飾:新創意VS家族風哈弗H2s的內飾設計元素源自手風琴,初次見到這款內飾的時候會覺得這不是哈弗品牌,儘管方向盤是四幅式,但別緻的造型也不會使得哈弗H2s的內飾看上去老氣,相反更具有一種時尚和個性。

哈弗H2s與H2到底啥關係?

月銷七萬多輛哈弗H6的哈弗品牌顯然不太滿足僅憑藉一款車打天下,哈弗最近出了一款名為H2S的小型SUV,作為哈弗H2的“兄弟車型”,此車一出,很多網友在後台給小編留言,問這車是不是H2的改款車型,與現款的哈弗H2之間應該如何抉擇?今天就帶着疑問,給各位有意向於哈弗H2和H2S兩款車之間的朋友進行一番解答。

哈弗H2s

指導價格:8.38-10.28萬

H2s是否就是哈弗H2的改款?相信這是大家最為關心的問題,小編在這裏明確回答,哈弗H2s並不是H2的改款,而是一款完全獨立開發的全新小型SUV。

而且哈弗H2s的設計團隊可謂是來頭不小,它的設計總監pierre Leclercq,曾負責設計第一代寶馬X6和第二代寶馬X5,現在任職長城汽車全球設計總監。pierre入駐長城汽車,也有望在以後的日子里提升哈弗品牌的車型整體設計水平。

外觀:H2S更顯年輕

H2s的外觀設計靈感源自2015年上海車展哈弗品牌發布的Concept B以及Concept R兩款概念車型,而實車誕生之後我們可以看出哈弗H2s在概念車的還原程度上保留了相當高的水平。

無論是紅標版本抑或是藍標版本,哈弗H2s都显示出了一種時尚感非常充沛的視覺感受。藍標版本使用了更多銳利的角度與線條,讓整個前臉顯得非常具有攻擊性。而紅標版則用了更加粗壯的風格,提升了整車的力量感。

而哈弗H2的外觀則顯得與自家銷量王者H6十分的相近,紅標版H2外觀敦實圓潤,整體看上去四平八穩,不仔細分辨的話乍一眼看上去就像是一台小了半號的H6。

藍標版本的H2除了前臉的進氣格柵造型不太同,保留了藍標哈弗家族的多邊形大嘴以外,整體設計語言與紅標版本保持一致,都給人以一種偏向穩重厚實的形象。

內飾:新創意VS家族風

哈弗H2s的內飾設計元素源自手風琴,初次見到這款內飾的時候會覺得這不是哈弗品牌,儘管方向盤是四幅式,但別緻的造型也不會使得哈弗H2s的內飾看上去老氣,相反更具有一種時尚和個性。

哈弗H2的話或許會顯得比較平淡,平直簡練的線條設計與哈弗家族汽車產品非常相近,沒有過多的亮點可言。但是這種設計也有一種好處,便是可以有着非常廣泛的接受人群,可以輕鬆的做到老少咸宜。

空間&動力:差別都不大

同樣是定位於小型SUV,哈弗H2s與哈弗H2使用了同一台1.5T渦輪增壓發動機,最大馬力150匹,峰值扭矩210牛米。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哈弗H2s身上搭載的是一套來自格特拉克的7速濕式雙離合變速箱,在這個價位來說使用7速雙離合的車型少之又少,看得出來長城汽車這次挺捨得下本的。

哈弗H2s車身尺寸為4416*1772*1638mm,軸距2550mm而哈弗H2的三圍尺寸為4335*1814*1695mm軸距為2560mm;兩台車的尺寸可謂是半斤八兩,在乘坐空間上,後排表現都屬於比較局促的類型。

購買建議:考慮小型SUV的消費者一般來說對於乘坐空間的訴求並不會特別嚴苛,個人推薦可以考慮最新出的H2s,從設計角度和配件供應角度來看,哈弗H2s將有可能成為哈弗品牌的轉型之作。

加之哈弗品牌一貫而為之的內飾用料比較厚道的做法,哈弗H2s給人的印象高檔感並不差,頂配車型不過是十萬出頭的價格,可以說也符合當下大多數人購車的預算。

全文總結:本次對比主要是為了解答眾多人的問題,那就是哈弗H2s與哈弗H2是彼此間獨立的關係。

而且,從哈弗H2s的推出以及哈弗高端子品牌WEY的發布可以看出,未來哈弗將會進一步優化和豐富產品線布局。相信憑藉這強大的設計團隊和合理的市場定位,未來哈弗爆款的車型將不會僅僅只有哈弗H6一款。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於http://www.auto6s.com/,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

【其他文章推薦】

※教你寫出一流的銷售文案?

※廣告預算用在刀口上,台北網頁設計公司幫您達到更多曝光效益

※回頭車貨運收費標準

※別再煩惱如何寫文案,掌握八大原則!

※超省錢租車方案

※產品缺大量曝光嗎?你需要的是一流包裝設計!

※推薦台中搬家公司優質服務,可到府估價

分類
發燒車訊

顏值 動力 舒適 操控 這些十多萬的車子都可以滿足你

6L 110馬力、1。2T 110馬力、1。4T 131馬力和1。4T 150馬力,匹配5擋手動和6擋手自一體和7擋雙離合變速箱。1。6L車型的高爾夫和1。6L的308S一樣,都是保守的選擇。1。2T和1。4T車型的雙離合變速箱相對於308S的6AT來說,換擋更快,油耗表現更好,同時提速也很好,駕駛感受非常不錯,要不然也不會賣的那麼好了。

其實買了車開的最多的還是自己,所以一台車有一個比較好的操控確實是駕駛者的福音。作為一個熱血青年,給你一台“老年車”軒逸,那底盤你怎麼能忍受的了?

所以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幾款不但有一些駕駛激情,同時家人坐着也會比較舒服的車子。可以說即爽了自己,同時又能很好的保證家人乘坐的舒適性。

東風標緻-標緻308S

11.27-17.97萬

308S的車身尺寸為4255*1820*1480mm,軸距為2620mm。屬於標準的緊湊型兩廂車,和同級別轎車比起來,寬度尺寸較大,長度和高度差別較小,所以308S看起來比較低矮。308S車頭大燈組看起來炯炯有神,車身側面比較簡介,腰線利落,營造出動感的效果。

308S的動力系統為1.6L 117馬力/1.2T 136馬力+5擋手動/6擋手自一體,1.6T 167馬力+6擋手自一體。保守的選擇就是1.6L車型,雖然動力表現一般,但是好在底盤還是特別紮實。

1.6T車型絕對是最推薦的,動力十足,油耗很低,發動機是標緻的明星發動機。很多主力車型都有它的身影,1.6T車型目前也有着一兩萬的優惠,目前來看這款車還是不錯的。另外308S的底盤向舒適性做出了一些妥協,乘坐起來並不會感到很顛簸。

一汽-大眾-高爾夫

12.19-23.99萬

普通高爾夫的車身尺寸為4255*1799*1452mm,軸距為2637mm,GTI車型就不做過多介紹,銷量很少。高爾夫的外觀和308S差不多,都是看起來很緊湊的兩廂車,不同的就是308S看起來更柔美,高爾夫則更陽剛。

高爾夫的發動機為1.6L 110馬力、1.2T 110馬力、1.4T 131馬力和1.4T 150馬力,匹配5擋手動和6擋手自一體和7擋雙離合變速箱。1.6L車型的高爾夫和1.6L的308S一樣,都是保守的選擇。

1.2T和1.4T車型的雙離合變速箱相對於308S的6AT來說,換擋更快,油耗表現更好,同時提速也很好,駕駛感受非常不錯,要不然也不會賣的那麼好了。雖然大眾的定價更高,但是優惠也更大,綜合下來和308S差不多。

長安馬自達-馬自達3 昂克賽拉

11.49-15.99萬

兩廂版的昂克賽拉車身尺寸為4461*1795*1474mm,三廂版的車身尺寸為4582*1795*1458mm,軸距同為2700mm。 昂克賽拉的外觀自然不必介紹,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單憑這外觀就會有很多人買單的。

昂克賽拉的動力系統為1.5L 117馬力+6擋手動和6擋手自一體,2.0L 158馬力+6擋手自一體。以前經常有人唱衰昂克賽拉,覺得它小眾,價格貴,優惠少,註定不會熱銷。但是實力強的选手總會發光的。

目前昂克賽拉的月銷量穩穩在萬台以上,可以說最終還是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本田地球夢不同的是,昂克賽拉的創馳藍天技術更多的是側重整個車子,所以昂克賽拉駕駛起來很容易就達到了人車合一的狀態,開起來非常順手。不過昂克賽拉,最好還是買2.0L車型。

總結:308S和高爾夫的底盤都很紮實,高速穩定性很好,雖然308S實力也很強,但是就是銷量被高爾夫完虐,所以說308S只要再加大優惠力度銷量肯定會不錯的。昂克賽拉算是比較另類的日本車,非常強調駕控樂趣,雖然底盤沒辦法和它倆比,但是駕駛感受卻非常不錯。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於http://www.auto6s.com/,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

【其他文章推薦】

※超省錢租車方案

※別再煩惱如何寫文案,掌握八大原則!

※回頭車貨運收費標準

※教你寫出一流的銷售文案?

※產品缺大量曝光嗎?你需要的是一流包裝設計!

※廣告預算用在刀口上,台北網頁設計公司幫您達到更多曝光效益

網頁設計最專業,超強功能平台可客製化

分類
發燒車訊

繼續等還是放棄?那麼多人愛的帝豪GS究竟值不值得等

全景天窗真的太贊了,雖然不能打開,但是這種採光在傍晚以及晚上的時候,超有高檔車的感覺。最不滿意的地方:後備箱容積感覺上是比較小的,不過畢竟車身也不是很大的樣子。另外就是中控屏是電阻屏的,操作起來不是非常靈敏。

前言

帝豪GS,在尚未上市的時候就已經引起了不少人關注。不俗的顏值加上較高的配置,即使是和着價位相差不遠的合資緊湊型轎車相比也沒有太大的差距。但是,這款車在實際銷售上是供不應求的,提車需要等待很長的時候,不少人想要年前提車,那麼它是否真的值得購買呢?還是應該早點退訂金,換成別的車型?

吉利帝豪GS

官方指導價:7.78-10.88萬

編者意見:顏值高,還有着同級中罕見的自動剎車以及ACC自適應巡航,就內飾來說是在該價位國產汽車的前列。

車主:放羊買飛機

購買車型:帝豪GS 2016款 運動版 1.3T 自動臻尚型

裸車購買價:10.88 萬元

綜合油耗:7.5L

最滿意的地方:外觀以及配置,外觀非常時尚開出去有面子,而且內飾無論是做工還是設計都是不錯的,所以朋友們經常以為這是20多萬的車型。這個比較高的車身還有着比轎車好一點的視野,女士開起來也不費勁。

最不滿意的地方:底盤太硬了,不是很舒服,過一些坑窪的地方的時候非常明顯。另外就是隔音水平是比較一般的,在高速上可以聽到胎噪以及風噪,在80km/h以上就出現了。

車主:大山

購買車型帝豪GS 2016款 運動版 1.3T 自動臻尚型

裸車購買價:10.88 萬元

綜合油耗:8L

最滿意的地方:ACC自適應巡航在高速的時候真的非常好用,覺得自己選擇頂配是正確的,這樣的主動安全配置在這個價位真的是罕見的,關鍵給了不少的安全感。全景天窗真的太贊了,雖然不能打開,但是這種採光在傍晚以及晚上的時候,超有高檔車的感覺。

最不滿意的地方:後備箱容積感覺上是比較小的,不過畢竟車身也不是很大的樣子。另外就是中控屏是電阻屏的,操作起來不是非常靈敏。

車主:四年又四年

購買車型:帝豪GS 2016款 運動版 1.8L 自動領尚型

裸車購買價:9.48 萬元

綜合油耗:9.5L

最滿意的地方:運動版的外觀,真的非常好看,看起來非常協調。配置也是很高,這個價位的緊湊型SUV,還要有电子手剎、自動大燈、自動空調、定速巡航的真的沒有多少輛,而且自動駐車這個功能非常實用,解放了我的右腳刷新了我對開車的體驗。

最不滿意的地方:可能是因為我的是1.8L自動擋的原因,感覺油耗真的是有點高。其次還是後備箱小以及底盤是比較硬。最後是個人覺得儲物空間比較少,想要放些東西都是比較困難。

編者總結:

根據車主反映,1.3T版本是明顯要比1.8L的省油,而且無論是手動擋還是自動擋油耗都相差無幾,所以我們建議選擇1.3T自動擋車型。帝豪GS有着超高的配置水平以及顏值,加上1.3T油耗表現不俗,所以這輛車是非常值得等的。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於http://www.auto6s.com/,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

【其他文章推薦】

網頁設計最專業,超強功能平台可客製化

※自行創業缺乏曝光? 網頁設計幫您第一時間規劃公司的形象門面

※回頭車貨運收費標準

※推薦評價好的iphone維修中心

※教你寫出一流的銷售文案?

台中搬家公司教你幾個打包小技巧,輕鬆整理裝箱!

台中搬家公司費用怎麼算?

分類
發燒車訊

潤滑油巨頭強勢發布——雪佛龍金富力

產品在抗腐蝕和抗磨損性,減少油泥與積碳,提升發動機性能和燃油經濟性這幾大方面均優於潤滑油行業最嚴格的標準。新品系列也採用了針對中國市場度身定製的配方和技術,滿足中國消費者對潤滑油產品的更高要求。”雪弗龍在發布會上展示產品的測試結果显示:金富力機油提供卓越的抗磨損保護和抗腐蝕保護,分別比ApI標準高出80%與90%。

2016年12月8日,世界500強、世界領先的一體化能源企業雪弗龍,在浙江嘉興舉行了旗下金富力品牌全系潤滑油的新品發布會。

這次發布會上,雪弗龍為消費者帶來了金富力全新系列產品,包括金富力全合成潤滑油、金富力合成型潤滑油及金富力方程式潤滑油三種。

雪弗龍金富力在此次新品發布會主推油泥防禦盾™技術,雪佛龍(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產品技術專家,王琴女士表示:“因為雪佛龍是一家比較獨特的潤滑油生產商,它是目前全球為數不多的一家既有既具備基礎油生產能力,又具備添加劑生產能力的潤滑油生產廠商。所以在研發方面,雪佛龍一直都是比較領先的。而油泥防禦盾™是雪佛龍獨有的科技,它給消費者帶來最大的好處,第一個就是保護性能很強,它能夠很好地防止發動機內部磨損,保護髮動機。另外它能夠延長發動機的使用壽命,因為金富力的抗氧化性能很好,在整個潤滑油的使用過程中,它都能像新油一樣保護髮動機。最後油泥防禦盾™也能很好地提高發動機的燃油經濟性。”

發布會上,雪佛龍潤滑油亞太區技術專家,Joyce女士介紹到:“此次上市的雪佛龍金富力全系產品,擁有包括油泥防禦盾
TM科技在內的很多創新技術。產品在抗腐蝕和抗磨損性,減少油泥與積碳,提升發動機性能和燃油經濟性這幾大方面均優於潤滑油行業最嚴格的標準。新品系列也採用了針對中國市場度身定製的配方和技術,滿足中國消費者對潤滑油產品的更高要求。”

雪弗龍在發布會上展示產品的測試結果显示:金富力機油提供卓越的抗磨損保護和抗腐蝕保護,分別比ApI標準高出80%與90%。在減少機油濾網上的油泥方面,金富力機油的性能比GM Dexos1標準要求高出 10%。採用油泥防禦盾配方的金富力機油的粘度保持性能比GM Dexos1 標準所要 求的高出70%。

雪佛龍一直秉承着專業的研發態度,追求精湛的工藝,力求將產品做到極致。這次發布會上新產品,針對中國消費習慣與獨特的路況問題,提出了可行性的解決方案,為打開中國市場做好鋪墊。隨着雪佛龍金富力的發布,雪佛龍將為中國消費者及合作夥伴帶來全球領導的品牌,一流的產品。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於http://www.auto6s.com/,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

【其他文章推薦】

※產品缺大量曝光嗎?你需要的是一流包裝設計!

※自行創業缺乏曝光? 網頁設計幫您第一時間規劃公司的形象門面

※回頭車貨運收費標準

※推薦評價好的iphone維修中心

※超省錢租車方案

台中搬家遵守搬運三大原則,讓您的家具不再被破壞!

※推薦台中搬家公司優質服務,可到府估價

分類
發燒車訊

實測傳說中的最強斯柯達SUV!如果定價十來萬肯定要賣瘋…

高配車型還有電動尾門,實用性非常出色。至於它的第三排座椅,在看來更多的是應急使用。進入第三排仍然會有些困難,對於家裡的一些上了年紀的家人來說,還是安安分分坐在第二排吧,較高的離地間隙也是一個硬傷。因此7座的柯迪亞克更多是讓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5座的車型仍然廠家宣傳的主力車型。

作為整篇的開頭,可以下一個結論了;試完柯迪亞克之後,我的心裏已經有一個答案了,看厭了大眾千篇一律的設計造型,如今的年輕人是時候換一台具有大眾品質但外觀與空間都表現更加出色的SUV了。

作為大眾旗下的一個子公司,斯柯達一直受到的關注相對來說還是少了一點。但作為一家公司而言,斯柯達肯定不會一直甘於人下,被所有人都認為是大眾小弟的。於是斯柯達在醞釀已久之後,開始在全世界展示這台充滿北歐風情,但卻符合大眾消費者審美的SUV車型。

犀利的外觀造型,人性化的設計

之前得知柯迪亞克要在廣州車展做展示的消息,尋思着在車展期間好好欣賞一下這款出自斯柯達首款7座SUV,無奈是由於眾多媒體的圍觀,雖然對它非常感興趣,但能觸摸到的時間真的不多。如今不遠萬里來到充滿熱情的西班牙,我仍然按捺住自己心裏的躁動,只想靜靜品味它獨特的外觀造型。

柯迪亞克這個有點拗口的名字是來源自身形龐大的棕熊,第一次看到它時候覺得這個名字改得相當貼切。龐大的車身採用凌厲的線條勾勒出動感的車身造型,飽滿之餘卻不臃腫。極富張力的前臉設計給人的印象相當深刻,粗壯的直瀑式進氣格柵與犀利的LED前大燈營造出的前臉氣場很足,一如它的名字。

從大燈延伸要車尾的三維腰線使得車身具有不錯的立體感,C柱與D柱之間的小舷窗的設計使得車身的造型非常協調,配合外擴式輪罩設計,使得車身充滿力量感。簡潔的車尾卻不缺少變化,標誌性的C型LED尾燈造型與視覺效果相當出色。

除了出色的外觀造型,柯迪亞克也變得相當的人性化,設計師有時候觀念的轉變最後受益是我們消費者。這個從它的一些設計小細節就可以看出。開門的時候,由於很多人都非常擔心碩大的車門會碰到隔壁的牆壁或者車,而柯迪亞克則設計了一套可伸縮的防擦條,開門的時候自動車身,很巧妙的設計卻不會影響美觀。之前在速派出現過的門板處設計摺疊傘存放槽,這在柯迪亞克也有看到,而且正副駕駛都有,是非常貼心的裝置。

熟悉的內飾,貼心的配置

進入車內,依然是熟悉的大眾設計風格,卻擁有斯柯達自家的基因,一切以實用為主。規整的中控造型配上仿木紋的裝飾面板,相當具有檔次。應用多年的老氣多輻式方向盤終於壽終正寢,換裝了一個手感良好大小適中的三輻式方向盤。

8英寸的觸摸屏显示效果比較清晰,配合觸摸式的按鍵,上手比較簡單,由於海外版本搭載是谷歌地圖,在試駕途中沒有好好體驗。分區明確的中控台無論做工還是按鍵的手感都都相當出色,符合一款旗艦SUV的身價。中控下方的儲物格空間很大,能放置I7 plus,還有無線充電功能,希望到時國內上市時還有這個提升逼格的配置。

讓驚喜是它的副駕駛後方設置了一個小桌板與手機支架,可以讓後排乘客在旅途當中不僅看看自己喜歡的電影,還能就着電影吃零食。後排頭枕兩側還有貼心護翼,後排乘客看累了電影還能舒服地睡個覺。

五座為主,7座為輔

進入車內,前排空間就不用多說了,雖然身材不算很高,但頭部空間與腿部空間都非常充裕。得益於2791mm的軸距,它的第二排空間非常寬敞,雖然坐墊有些短,但對這些身高一米7多點還是足夠的,舒適性不差。配合碩大的全景天窗,後排乘客體驗非常出色。後排整體放倒比較規整,後備箱的空間非常寬敞;高配車型還有電動尾門,實用性非常出色。

至於它的第三排座椅,在看來更多的是應急使用。進入第三排仍然會有些困難,對於家裡的一些上了年紀的家人來說,還是安安分分坐在第二排吧,較高的離地間隙也是一個硬傷。因此7座的柯迪亞克更多是讓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5座的車型仍然廠家宣傳的主力車型。

這是一台年輕人的SUV

聊完最基礎的外觀、內飾與空間,剩下來的肯定就是好好試駕一番這台身材不少的SUV了。它的尺寸比目前剛上市的進口途觀還要大點,這樣的龐大的身軀,看到需要比較強勁的動力總成了,因此那款1.4T的發動機不會搭載在柯迪亞克身上。

雖然歐洲是柴油車的天下,但為了更好與國內市場相一致,捨棄了試駕柴油版的柯迪亞克,選擇了一台搭載了2.0T發動機,可是號稱7.5秒能把柯迪亞克從0加速到100Km/h的車型。至於1.8T車型,想留着到時國內上市之後再來試駕。

只要你開過斯柯達,那麼柯迪亞克是相當的容易上手。相比其他斯柯達車型,它有着更高的坐姿與更出色的視野,當然它的調校與其他斯柯達的車型還是有所區別的,那就是整體會更硬朗一些,很貼合它的名字與造型。

在試駕的過程中,這台2.0T的發動機動力輸出非常直接,與其匹配的DQ500平順性做得相當出色,只是一路試駕的途中基本沒有體驗頓挫的酸爽感,換擋的非常积極聰明。如今唯一的念想就是希望國產之後仍然是這台出色的變速箱了。硬朗的懸挂調校,讓人在行駛當中非常踏實。雖然在試駕過程中路面不算很好,但柯迪亞克在靜音水平做得比較出色,相比途觀真的進步很大。

試駕的這台車型還是四驅版本,車尾的4×4出賣了它的身份。它搭載的這台四驅系統與Tiguan相差不大,是一台適時四驅系統,通過多片離合器式限滑差速器來分配動力,但主要還是以前驅為主,對於操控有一定的提升,千萬不要以為能進行極限越野。

合理的定價,將會是斯柯達的雄起之作

從最近這幾年斯柯達的發展來說,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了;在明銳與晶銳身上可以逐漸看到全新的設計元素,以前比較老氣造型已經被丟進博物館了。再到最新的速派,採用MQB平台生產的中級車,雖然銷量仍然比不上帕薩特,但已經上了不止一個台階了。那麼未來的成績要想更上一層樓的話,就肯定需要一個非常切合年輕人的定價。

柯迪亞克擁有着出眾的外觀顏值,非常實用的空間體驗,這些優勢已經吸引了許多消費者的關注,但是如果真的要賣到我們手中,恐怕差的只是一個合適的價格了。這個從它亮相以來不斷的有網友跟說,只要它性價比不錯,首選SUV一定是它了。既然這樣,就來猜測一下,假如定一個比較低的起步價的話,例如18萬的起步價格、同時爭取上市的時間比國產途觀更早,相信一定有很多年輕人會把它收入囊中的。如今消費者已經出好題目了,就看斯柯達會不會給個令人滿意的答案了。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於http://www.auto6s.com/,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

【其他文章推薦】

※回頭車貨運收費標準

※產品缺大量曝光嗎?你需要的是一流包裝設計!

※自行創業缺乏曝光? 網頁設計幫您第一時間規劃公司的形象門面

※推薦評價好的iphone維修中心

※教你寫出一流的銷售文案?

台中搬家公司教你幾個打包小技巧,輕鬆整理裝箱!

台中搬家遵守搬運三大原則,讓您的家具不再被破壞!

分類
發燒車訊

面試官:換人!他連 TCP 這幾個參數都不懂

每日一句英語學習,每天進步一點點:

前言

TCP 性能的提升不僅考察 TCP 的理論知識,還考察了對於操作系統提供的內核參數的理解與應用。

TCP 協議是由操作系統實現,所以操作系統提供了不少調節 TCP 的參數。

Linux TCP 參數

如何正確有效的使用這些參數,來提高 TCP 性能是一個不那麼簡單事情。我們需要針對 TCP 每個階段的問題來對症下藥,而不是病急亂投醫。

接下來,將以三個角度來闡述提升 TCP 的策略,分別是:

  • TCP 三次握手的性能提升;
  • TCP 四次揮手的性能提升;
  • TCP 數據傳輸的性能提升;

本節提綱

正文

01 TCP 三次握手的性能提升

TCP 是面向連接的、可靠的、雙向傳輸的傳輸層通信協議,所以在傳輸數據之前需要經過三次握手才能建立連接。

三次握手與數據傳輸

那麼,三次握手的過程在一個 HTTP 請求的平均時間佔比 10% 以上,在網絡狀態不佳、高併發或者遭遇 SYN 攻擊等場景中,如果不能有效正確的調節三次握手中的參數,就會對性能產生很多的影響。

如何正確有效的使用這些參數,來提高 TCP 三次握手的性能,這就需要理解「三次握手的狀態變遷」,這樣當出現問題時,先用 netstat 命令查看是哪個握手階段出現了問題,再來對症下藥,而不是病急亂投醫。

TCP 三次握手的狀態變遷

客戶端和服務端都可以針對三次握手優化性能。主動發起連接的客戶端優化相對簡單些,而服務端需要監聽端口,屬於被動連接方,其間保持許多的中間狀態,優化方法相對複雜一些。

所以,客戶端(主動發起連接方)和服務端(被動連接方)優化的方式是不同的,接下來分別針對客戶端和服務端優化。

客戶端優化

三次握手建立連接的首要目的是「同步序列號」。

只有同步了序列號才有可靠傳輸,TCP 許多特性都依賴於序列號實現,比如流量控制、丟包重傳等,這也是三次握手中的報文稱為 SYN 的原因,SYN 的全稱就叫 Synchronize Sequence Numbers(同步序列號)。

TCP 頭部

SYN_SENT 狀態的優化

客戶端作為主動發起連接方,首先它將發送 SYN 包,於是客戶端的連接就會處於 SYN_SENT 狀態。

客戶端在等待服務端回復的 ACK 報文,正常情況下,服務器會在幾毫秒內返回 SYN+ACK ,但如果客戶端長時間沒有收到 SYN+ACK 報文,則會重發 SYN 包,重發的次數由 tcp_syn_retries 參數控制,默認是 5 次:

通常,第一次超時重傳是在 1 秒后,第二次超時重傳是在 2 秒,第三次超時重傳是在 4 秒后,第四次超時重傳是在 8 秒后,第五次是在超時重傳 16 秒后。沒錯,每次超時的時間是上一次的 2 倍

當第五次超時重傳后,會繼續等待 32 秒,如果仍然服務端沒有回應 ACK,客戶端就會終止三次握手。

所以,總耗時是 1+2+4+8+16+32=63 秒,大約 1 分鐘左右。

SYN 超時重傳

你可以根據網絡的穩定性和目標服務器的繁忙程度修改 SYN 的重傳次數,調整客戶端的三次握手時間上限。比如內網中通訊時,就可以適當調低重試次數,儘快把錯誤暴露給應用程序。

服務端優化

當服務端收到 SYN 包后,服務端會立馬回復 SYN+ACK 包,表明確認收到了客戶端的序列號,同時也把自己的序列號發給對方。

此時,服務端出現了新連接,狀態是 SYN_RCV。在這個狀態下,Linux 內核就會建立一個「半連接隊列」來維護「未完成」的握手信息,當半連接隊列溢出后,服務端就無法再建立新的連接。

半連接隊列與全連接隊列

SYN 攻擊,攻擊的是就是這個半連接隊列。

如何查看由於 SYN 半連接隊列已滿,而被丟棄連接的情況?

我們可以通過該 netstat -s 命令給出的統計結果中, 可以得到由於半連接隊列已滿,引發的失敗次數:

上面輸出的數值是累計值,表示共有多少個 TCP 連接因為半連接隊列溢出而被丟棄。隔幾秒執行幾次,如果有上升的趨勢,說明當前存在半連接隊列溢出的現象

如何調整 SYN 半連接隊列大小?

要想增大半連接隊列,不能只單純增大 tcp_max_syn_backlog 的值,還需一同增大 somaxconn 和 backlog,也就是增大 accept 隊列。否則,只單純增大 tcp_max_syn_backlog 是無效的。

增大 tcp_max_syn_backlog 和 somaxconn 的方法是修改 Linux 內核參數:

增大 backlog 的方式,每個 Web 服務都不同,比如 Nginx 增大 backlog 的方法如下:

最後,改變了如上這些參數后,要重啟 Nginx 服務,因為 SYN 半連接隊列和 accept 隊列都是在 listen() 初始化的。

如果 SYN 半連接隊列已滿,只能丟棄連接嗎?

並不是這樣,開啟 syncookies 功能就可以在不使用 SYN 半連接隊列的情況下成功建立連接

syncookies 的工作原理:服務器根據當前狀態計算出一個值,放在己方發出的 SYN+ACK 報文中發出,當客戶端返回 ACK 報文時,取出該值驗證,如果合法,就認為連接建立成功,如下圖所示。

開啟 syncookies 功能

syncookies 參數主要有以下三個值:

  • 0 值,表示關閉該功能;
  • 1 值,表示僅當 SYN 半連接隊列放不下時,再啟用它;
  • 2 值,表示無條件開啟功能;

那麼在應對 SYN 攻擊時,只需要設置為 1 即可:

SYN_RCV 狀態的優化

當客戶端接收到服務器發來的 SYN+ACK 報文後,就會回復 ACK 給服務器,同時客戶端連接狀態從 SYN_SENT 轉換為 ESTABLISHED,表示連接建立成功。

服務器端連接成功建立的時間還要再往後,等到服務端收到客戶端的 ACK 后,服務端的連接狀態才變為 ESTABLISHED。

如果服務器沒有收到 ACK,就會重發 SYN+ACK 報文,同時一直處於 SYN_RCV 狀態。

當網絡繁忙、不穩定時,報文丟失就會變嚴重,此時應該調大重發次數。反之則可以調小重發次數。修改重發次數的方法是,調整 tcp_synack_retries 參數

tcp_synack_retries 的默認重試次數是 5 次,與客戶端重傳 SYN 類似,它的重傳會經歷 1、2、4、8、16 秒,最後一次重傳後會繼續等待 32 秒,如果服務端仍然沒有收到 ACK,才會關閉連接,故共需要等待 63 秒。

服務器收到 ACK 后連接建立成功,此時,內核會把連接從半連接隊列移除,然後創建新的完全的連接,並將其添加到 accept 隊列,等待進程調用 accept 函數時把連接取出來。

如果進程不能及時地調用 accept 函數,就會造成 accept 隊列(也稱全連接隊列)溢出,最終導致建立好的 TCP 連接被丟棄。

accept 隊列溢出

accept 隊列已滿,只能丟棄連接嗎?

丟棄連接只是 Linux 的默認行為,我們還可以選擇向客戶端發送 RST 複位報文,告訴客戶端連接已經建立失敗。打開這一功能需要將 tcp_abort_on_overflow 參數設置為 1。

tcp_abort_on_overflow 共有兩個值分別是 0 和 1,其分別表示:

  • 0 :如果 accept 隊列滿了,那麼 server 扔掉 client 發過來的 ack ;
  • 1 :如果 accept 隊列滿了,server 發送一個 RST 包給 client,表示廢掉這個握手過程和這個連接;

如果要想知道客戶端連接不上服務端,是不是服務端 TCP 全連接隊列滿的原因,那麼可以把 tcp_abort_on_overflow 設置為 1,這時如果在客戶端異常中可以看到很多 connection reset by peer 的錯誤,那麼就可以證明是由於服務端 TCP 全連接隊列溢出的問題。

通常情況下,應當把 tcp_abort_on_overflow 設置為 0,因為這樣更有利於應對突發流量。

舉個例子,當 accept 隊列滿導致服務器丟掉了 ACK,與此同時,客戶端的連接狀態卻是 ESTABLISHED,客戶端進程就在建立好的連接上發送請求。只要服務器沒有為請求回復 ACK,客戶端的請求就會被多次「重發」。如果服務器上的進程只是短暫的繁忙造成 accept 隊列滿,那麼當 accept 隊列有空位時,再次接收到的請求報文由於含有 ACK,仍然會觸發服務器端成功建立連接。

tcp_abort_on_overflow 為 0 可以應對突發流量

所以,tcp_abort_on_overflow 設為 0 可以提高連接建立的成功率,只有你非常肯定 TCP 全連接隊列會長期溢出時,才能設置為 1 以儘快通知客戶端。

如何調整 accept 隊列的長度呢?

accept 隊列的長度取決於 somaxconn 和 backlog 之間的最小值,也就是 min(somaxconn, backlog),其中:

  • somaxconn 是 Linux 內核的參數,默認值是 128,可以通過 net.core.somaxconn 來設置其值;
  • backlog 是 listen(int sockfd, int backlog) 函數中的 backlog 大小;

Tomcat、Nginx、Apache 常見的 Web 服務的 backlog 默認值都是 511。

如何查看服務端進程 accept 隊列的長度?

可以通過 ss -ltn 命令查看:

  • Recv-Q:當前 accept 隊列的大小,也就是當前已完成三次握手並等待服務端 accept() 的 TCP 連接;
  • Send-Q:accept 隊列最大長度,上面的輸出結果說明監聽 8088 端口的 TCP 服務,accept 隊列的最大長度為 128;

如何查看由於 accept 連接隊列已滿,而被丟棄的連接?

當超過了 accept 連接隊列,服務端則會丟掉後續進來的 TCP 連接,丟掉的 TCP 連接的個數會被統計起來,我們可以使用 netstat -s 命令來查看:

上面看到的 41150 times ,表示 accept 隊列溢出的次數,注意這個是累計值。可以隔幾秒鐘執行下,如果這個数字一直在增加的話,說明 accept 連接隊列偶爾滿了。

如果持續不斷地有連接因為 accept 隊列溢出被丟棄,就應該調大 backlog 以及 somaxconn 參數。

如何繞過三次握手?

以上我們只是在對三次握手的過程進行優化,接下來我們看看如何繞過三次握手發送數據。

三次握手建立連接造成的後果就是,HTTP 請求必須在一個 RTT(從客戶端到服務器一個往返的時間)后才能發送。

常規 HTTP 請求

在 Linux 3.7 內核版本之後,提供了 TCP Fast Open 功能,這個功能可以減少 TCP 連接建立的時延。

接下來說說,TCP Fast Open 功能的工作方式。

開啟 TCP Fast Open 功能

在客戶端首次建立連接時的過程:

  1. 客戶端發送 SYN 報文,該報文包含 Fast Open 選項,且該選項的 Cookie 為空,這表明客戶端請求 Fast Open Cookie;
  2. 支持 TCP Fast Open 的服務器生成 Cookie,並將其置於 SYN-ACK 數據包中的 Fast Open 選項以發回客戶端;
  3. 客戶端收到 SYN-ACK 后,本地緩存 Fast Open 選項中的 Cookie。

所以,第一次發起 HTTP GET 請求的時候,還是需要正常的三次握手流程。

之後,如果客戶端再次向服務器建立連接時的過程:

  1. 客戶端發送 SYN 報文,該報文包含「數據」(對於非 TFO 的普通 TCP 握手過程,SYN 報文中不包含「數據」)以及此前記錄的 Cookie;
  2. 支持 TCP Fast Open 的服務器會對收到 Cookie 進行校驗:如果 Cookie 有效,服務器將在 SYN-ACK 報文中對 SYN 和「數據」進行確認,服務器隨後將「數據」遞送至相應的應用程序;如果 Cookie 無效,服務器將丟棄 SYN 報文中包含的「數據」,且其隨後發出的 SYN-ACK 報文將只確認 SYN 的對應序列號;
  3. 如果服務器接受了 SYN 報文中的「數據」,服務器可在握手完成之前發送「數據」,這就減少了握手帶來的 1 個 RTT 的時間消耗
  4. 客戶端將發送 ACK 確認服務器發回的 SYN 以及「數據」,但如果客戶端在初始的 SYN 報文中發送的「數據」沒有被確認,則客戶端將重新發送「數據」;
  5. 此後的 TCP 連接的數據傳輸過程和非 TFO 的正常情況一致。

所以,之後發起 HTTP GET 請求的時候,可以繞過三次握手,這就減少了握手帶來的 1 個 RTT 的時間消耗。

開啟了 TFO 功能,cookie 的值是存放到 TCP option 字段里的:

TCP option 字段 – TFO

注:客戶端在請求並存儲了 Fast Open Cookie 之後,可以不斷重複 TCP Fast Open 直至服務器認為 Cookie 無效(通常為過期)。

Linux 下怎麼打開 TCP Fast Open 功能呢?

在 Linux 系統中,可以通過設置 tcp_fastopn 內核參數,來打開 Fast Open 功能

tcp_fastopn 各個值的意義:

  • 0 關閉
  • 1 作為客戶端使用 Fast Open 功能
  • 2 作為服務端使用 Fast Open 功能
  • 3 無論作為客戶端還是服務器,都可以使用 Fast Open 功能

TCP Fast Open 功能需要客戶端和服務端同時支持,才有效果。

小結

本小結主要介紹了關於優化 TCP 三次握手的幾個 TCP 參數。

三次握手優化策略

客戶端的優化

當客戶端發起 SYN 包時,可以通過 tcp_syn_retries 控制其重傳的次數。

服務端的優化

當服務端 SYN 半連接隊列溢出后,會導致後續連接被丟棄,可以通過 netstat -s 觀察半連接隊列溢出的情況,如果 SYN 半連接隊列溢出情況比較嚴重,可以通過 tcp_max_syn_backlog、somaxconn、backlog 參數來調整 SYN 半連接隊列的大小。

服務端回復 SYN+ACK 的重傳次數由 tcp_synack_retries 參數控制。如果遭受 SYN 攻擊,應把 tcp_syncookies 參數設置為 1,表示僅在 SYN 隊列滿后開啟 syncookie 功能,可以保證正常的連接成功建立。

服務端收到客戶端返回的 ACK,會把連接移入 accpet 隊列,等待進行調用 accpet() 函數取出連接。

可以通過 ss -lnt 查看服務端進程的 accept 隊列長度,如果 accept 隊列溢出,系統默認丟棄 ACK,如果可以把 tcp_abort_on_overflow 設置為 1 ,表示用 RST 通知客戶端連接建立失敗。

如果 accpet 隊列溢出嚴重,可以通過 listen 函數的 backlog 參數和 somaxconn 系統參數提高隊列大小,accept 隊列長度取決於 min(backlog, somaxconn)。

繞過三次握手

TCP Fast Open 功能可以繞過三次握手,使得 HTTP 請求減少了 1 個 RTT 的時間,Linux 下可以通過 tcp_fastopen 開啟該功能,同時必須保證服務端和客戶端同時支持。

02 TCP 四次揮手的性能提升

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針對 TCP 四次揮手關不連接時,如何優化性能。

在開始之前,我們得先了解四次揮手狀態變遷的過程。

客戶端和服務端雙方都可以主動斷開連接,通常先關閉連接的一方稱為主動方,后關閉連接的一方稱為被動方。

客戶端主動關閉

可以看到,四次揮手過程只涉及了兩種報文,分別是 FIN 和 ACK

  • FIN 就是結束連接的意思,誰發出 FIN 報文,就表示它將不會再發送任何數據,關閉這一方向上的傳輸通道;
  • ACK 就是確認的意思,用來通知對方:你方的發送通道已經關閉;

四次揮手的過程:

  • 當主動方關閉連接時,會發送 FIN 報文,此時發送方的 TCP 連接將從 ESTABLISHED 變成 FIN_WAIT1。
  • 當被動方收到 FIN 報文後,內核會自動回復 ACK 報文,連接狀態將從 ESTABLISHED 變成 CLOSE_WAIT,表示被動方在等待進程調用 close 函數關閉連接。
  • 當主動方收到這個 ACK 后,連接狀態由 FIN_WAIT1 變為 FIN_WAIT2,也就是表示主動方的發送通道就關閉了
  • 當被動方進入 CLOSE_WAIT 時,被動方還會繼續處理數據,等到進程的 read 函數返回 0 后,應用程序就會調用 close 函數,進而觸發內核發送 FIN 報文,此時被動方的連接狀態變為 LAST_ACK。
  • 當主動方收到這個 FIN 報文後,內核會回復 ACK 報文給被動方,同時主動方的連接狀態由 FIN_WAIT2 變為 TIME_WAIT,在 Linux 系統下大約等待 1 分鐘后,TIME_WAIT 狀態的連接才會徹底關閉
  • 當被動方收到最後的 ACK 報文後,被動方的連接就會關閉

你可以看到,每個方向都需要一個 FIN 和一個 ACK,因此通常被稱為四次揮手

這裏一點需要注意是:主動關閉連接的,才有 TIME_WAIT 狀態。

主動關閉方和被動關閉方優化的思路也不同,接下來分別說說如何優化他們。

主動方的優化

關閉的連接的方式通常有兩種,分別是 RST 報文關閉和 FIN 報文關閉。

如果進程異常退出了,內核就會發送 RST 報文來關閉,它可以不走四次揮手流程,是一個暴力關閉連接的方式。

安全關閉連接的方式必須通過四次揮手,它由進程調用 closeshutdown 函數發起 FIN 報文(shutdown 參數須傳入 SHUT_WR 或者 SHUT_RDWR 才會發送 FIN)。

調用 close 函數 和 shutdown 函數有什麼區別?

調用了 close 函數意味着完全斷開連接,完全斷開不僅指無法傳輸數據,而且也不能發送數據。 此時,調用了 close 函數的一方的連接叫做「孤兒連接」,如果你用 netstat -p 命令,會發現連接對應的進程名為空。

使用 close 函數關閉連接是不優雅的。於是,就出現了一種優雅關閉連接的 shutdown 函數,它可以控制只關閉一個方向的連接

第二個參數決定斷開連接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

  • SHUT_RD(0):關閉連接的「讀」這個方向,如果接收緩衝區有已接收的數據,則將會被丟棄,並且後續再收到新的數據,會對數據進行 ACK,然後悄悄地丟棄。也就是說,對端還是會接收到 ACK,在這種情況下根本不知道數據已經被丟棄了。
  • SHUT_WR(1):關閉連接的「寫」這個方向,這就是常被稱為「半關閉」的連接。如果發送緩衝區還有未發送的數據,將被立即發送出去,併發送一個 FIN 報文給對端。
  • SHUT_RDWR(2):相當於 SHUT_RD 和 SHUT_WR 操作各一次,關閉套接字的讀和寫兩個方向

close 和 shutdown 函數都可以關閉連接,但這兩種方式關閉的連接,不只功能上有差異,控制它們的 Linux 參數也不相同。

FIN_WAIT1 狀態的優化

主動方發送 FIN 報文後,連接就處於 FIN_WAIT1 狀態,正常情況下,如果能及時收到被動方的 ACK,則會很快變為 FIN_WAIT2 狀態。

但是當遲遲收不到對方返回的 ACK 時,連接就會一直處於 FIN_WAIT1 狀態。此時,內核會定時重發 FIN 報文,其中重發次數由 tcp_orphan_retries 參數控制(注意,orphan 雖然是孤兒的意思,該參數卻不只對孤兒連接有效,事實上,它對所有 FIN_WAIT1 狀態下的連接都有效),默認值是 0。

你可能會好奇,這 0 表示幾次?實際上當為 0 時,特指 8 次,從下面的內核源碼可知:

如果 FIN_WAIT1 狀態連接很多,我們就需要考慮降低 tcp_orphan_retries 的值,當重傳次數超過 tcp_orphan_retries 時,連接就會直接關閉掉。

對於普遍正常情況時,調低 tcp_orphan_retries 就已經可以了。如果遇到惡意攻擊,FIN 報文根本無法發送出去,這由 TCP 兩個特性導致的:

  • 首先,TCP 必須保證報文是有序發送的,FIN 報文也不例外,當發送緩衝區還有數據沒有發送時,FIN 報文也不能提前發送。
  • 其次,TCP 有流量控制功能,當接收方接收窗口為 0 時,發送方就不能再發送數據。所以,當攻擊者下載大文件時,就可以通過接收窗口設為 0 ,這就會使得 FIN 報文都無法發送出去,那麼連接會一直處於 FIN_WAIT1 狀態。

解決這種問題的方法,是調整 tcp_max_orphans 參數,它定義了「孤兒連接」的最大數量

當進程調用了 close 函數關閉連接,此時連接就會是「孤兒連接」,因為它無法在發送和接收數據。Linux 系統為了防止孤兒連接過多,導致系統資源長時間被佔用,就提供了 tcp_max_orphans 參數。如果孤兒連接數量大於它,新增的孤兒連接將不再走四次揮手,而是直接發送 RST 複位報文強制關閉。

FIN_WAIT2 狀態的優化

當主動方收到 ACK 報文後,會處於 FIN_WAIT2 狀態,就表示主動方的發送通道已經關閉,接下來將等待對方發送 FIN 報文,關閉對方的發送通道。

這時,如果連接是用 shutdown 函數關閉的,連接可以一直處於 FIN_WAIT2 狀態,因為它可能還可以發送或接收數據。但對於 close 函數關閉的孤兒連接,由於無法在發送和接收數據,所以這個狀態不可以持續太久,而 tcp_fin_timeout 控制了這個狀態下連接的持續時長,默認值是 60 秒:

它意味着對於孤兒連接(調用 close 關閉的連接),如果在 60 秒后還沒有收到 FIN 報文,連接就會直接關閉。

這個 60 秒不是隨便決定的,它與 TIME_WAIT 狀態持續的時間是相同的,後面我們在來說說為什麼是 60 秒。

TIME_WAIT 狀態的優化

TIME_WAIT 是主動方四次揮手的最後一個狀態,也是最常遇見的狀態。

當收到被動方發來的 FIN 報文後,主動方會立刻回復 ACK,表示確認對方的發送通道已經關閉,接着就處於 TIME_WAIT 狀態。在 Linux 系統,TIME_WAIT 狀態會持續 60 秒后才會進入關閉狀態。

TIME_WAIT 狀態的連接,在主動方看來確實快已經關閉了。然後,被動方沒有收到 ACK 報文前,還是處於 LAST_ACK 狀態。如果這個 ACK 報文沒有到達被動方,被動方就會重發 FIN 報文。重發次數仍然由前面介紹過的 tcp_orphan_retries 參數控制。

TIME-WAIT 的狀態尤其重要,主要是兩個原因:

  • 防止具有相同「四元組」的「舊」數據包被收到;
  • 保證「被動關閉連接」的一方能被正確的關閉,即保證最後的 ACK 能讓被動關閉方接收,從而幫助其正常關閉;

原因一:防止舊連接的數據包

TIME-WAIT 的一個作用是防止收到歷史數據,從而導致數據錯亂的問題。

假設 TIME-WAIT 沒有等待時間或時間過短,被延遲的數據包抵達後會發生什麼呢?

接收到歷史數據的異常

  • 如上圖黃色框框服務端在關閉連接之前發送的 SEQ = 301 報文,被網絡延遲了。
  • 這時有相同端口的 TCP 連接被複用后,被延遲的 SEQ = 301 抵達了客戶端,那麼客戶端是有可能正常接收這個過期的報文,這就會產生數據錯亂等嚴重的問題。

所以,TCP 就設計出了這麼一個機制,經過 2MSL 這個時間,足以讓兩個方向上的數據包都被丟棄,使得原來連接的數據包在網絡中都自然消失,再出現的數據包一定都是新建立連接所產生的。

原因二:保證連接正確關閉

TIME-WAIT 的另外一個作用是等待足夠的時間以確保最後的 ACK 能讓被動關閉方接收,從而幫助其正常關閉。

假設 TIME-WAIT 沒有等待時間或時間過短,斷開連接會造成什麼問題呢?

沒有確保正常斷開的異常

  • 如上圖紅色框框客戶端四次揮手的最後一個 ACK 報文如果在網絡中被丟失了,此時如果客戶端 TIME-WAIT 過短或沒有,則就直接進入了 CLOSE 狀態了,那麼服務端則會一直處在 LASE-ACK 狀態。
  • 當客戶端發起建立連接的 SYN 請求報文後,服務端會發送 RST 報文給客戶端,連接建立的過程就會被終止。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為什麼 TIME_WAIT 狀態要保持 60 秒呢?這與孤兒連接 FIN_WAIT2 狀態默認保留 60 秒的原理是一樣的,因為這兩個狀態都需要保持 2MSL 時長。MSL 全稱是 Maximum Segment Lifetime,它定義了一個報文在網絡中的最長生存時間(報文每經過一次路由器的轉發,IP 頭部的 TTL 字段就會減 1,減到 0 時報文就被丟棄,這就限制了報文的最長存活時間)。

為什麼是 2 MSL 的時長呢?這其實是相當於至少允許報文丟失一次。比如,若 ACK 在一個 MSL 內丟失,這樣被動方重發的 FIN 會在第 2 個 MSL 內到達,TIME_WAIT 狀態的連接可以應對。

為什麼不是 4 或者 8 MSL 的時長呢?你可以想象一個丟包率達到百分之一的糟糕網絡,連續兩次丟包的概率只有萬分之一,這個概率實在是太小了,忽略它比解決它更具性價比。

因此,TIME_WAIT 和 FIN_WAIT2 狀態的最大時長都是 2 MSL,由於在 Linux 系統中,MSL 的值固定為 30 秒,所以它們都是 60 秒。

雖然 TIME_WAIT 狀態有存在的必要,但它畢竟會消耗系統資源。如果發起連接一方的 TIME_WAIT 狀態過多,佔滿了所有端口資源,則會導致無法創建新連接。

  • 客戶端受端口資源限制:如果客戶端 TIME_WAIT 過多,就會導致端口資源被佔用,因為端口就65536個,被佔滿就會導致無法創建新的連接;
  • 服務端受系統資源限制:由於一個 四元組表示TCP連接,理論上服務端可以建立很多連接,服務端確實只監聽一個端口 但是會把連接扔給處理線程,所以理論上監聽的端口可以繼續監聽。但是線程池處理不了那麼多一直不斷的連接了。所以當服務端出現大量 TIME_WAIT 時,系統資源被佔滿時,會導致處理不過來新的連接;

另外,Linux 提供了 tcp_max_tw_buckets 參數,當 TIME_WAIT 的連接數量超過該參數時,新關閉的連接就不再經歷 TIME_WAIT 而直接關閉:

當服務器的併發連接增多時,相應地,同時處於 TIME_WAIT 狀態的連接數量也會變多,此時就應當調大 tcp_max_tw_buckets 參數,減少不同連接間數據錯亂的概率。

tcp_max_tw_buckets 也不是越大越好,畢竟內存和端口都是有限的。

有一種方式可以在建立新連接時,復用處於 TIME_WAIT 狀態的連接,那就是打開 tcp_tw_reuse 參數。但是需要注意,該參數是只用於客戶端(建立連接的發起方),因為是在調用 connect() 時起作用的,而對於服務端(被動連接方)是沒有用的。

tcp_tw_reuse 從協議角度理解是安全可控的,可以復用處於 TIME_WAIT 的端口為新的連接所用。

什麼是協議角度理解的安全可控呢?主要有兩點:

  • 只適用於連接發起方,也就是 C/S 模型中的客戶端;
  • 對應的 TIME_WAIT 狀態的連接創建時間超過 1 秒才可以被複用。

使用這個選項,還有一個前提,需要打開對 TCP 時間戳的支持(對方也要打開 ):

由於引入了時間戳,它能帶來了些好處:

  • 我們在前面提到的 2MSL 問題就不復存在了,因為重複的數據包會因為時間戳過期被自然丟棄;
  • 同時,它還可以防止序列號繞回,也是因為重複的數據包會由於時間戳過期被自然丟棄;

時間戳是在 TCP 的選擇字段里定義的,開啟了時間戳功能,在 TCP 報文傳輸的時候會帶上發送報文的時間戳。

TCP option 字段 – 時間戳

我們來看看開啟了 tcp_tw_reuse 功能,如果四次揮手中的最後一次 ACK 在網絡中丟失了,會發生什麼?

四次揮手中的最後一次 ACK 在網絡中丟失

上圖的流程:

  • 四次揮手中的最後一次 ACK 在網絡中丟失了,服務端一直處於 LAST_ACK 狀態;
  • 客戶端由於開啟了 tcp_tw_reuse 功能,客戶再次發起新連接的時候,會復用超過 1 秒后的 time_wait 狀態的連接。但客戶端新發的 SYN 包會被忽略(由於時間戳),因為服務端比較了客戶端的上一個報文與 SYN 報文的時間戳,過期的報文就會被服務端丟棄
  • 服務端 FIN 報文遲遲沒有收到四次揮手的最後一次 ACK,於是超時重發了 FIN 報文給客戶端;
  • 處於 SYN_SENT 狀態的客戶,由於收到了 FIN 報文,則會回 RST 給服務端,於是服務端就離開了 LAST_ACK 狀態;
  • 最初的客戶端 SYN 報文超時重發了( 1 秒鐘后),此時就與服務端能正確的三次握手了。

所以大家都會說開啟了 tcp_tw_reuse,可以在復用了 time_wait 狀態的 1 秒過後成功建立連接,這 1 秒主要是花費在 SYN 包重傳。

另外,老版本的 Linux 還提供了 tcp_tw_recycle 參數,但是當開啟了它,就有兩個坑:

  • Linux 會加快客戶端和服務端 TIME_WAIT 狀態的時間,也就是它會使得 TIME_WAIT 狀態會小於 60 秒,很容易導致數據錯亂;
  • 另外,Linux 會丟棄所有來自遠端時間戳小於上次記錄的時間戳(由同一個遠端發送的)的任何數據包。就是說要使用該選項,則必須保證數據包的時間戳是單調遞增的。那麼,問題在於,此處的時間戳並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面的絕對時間,而是一個相對時間。很多情況下,我們是沒法保證時間戳單調遞增的,比如使用了 NAT、LVS 等情況;

所以,不建議設置為 1 ,在 Linux 4.12 版本后,Linux 內核直接取消了這一參數,建議關閉它:

另外,我們可以在程序中設置 socket 選項,來設置調用 close 關閉連接行為。

如果 l_onoff 為非 0, 且 l_linger 值為 0,那麼調用 close 后,會立該發送一個 RST 標誌給對端,該 TCP 連接將跳過四次揮手,也就跳過了 TIME_WAIT 狀態,直接關閉。

但這為跨越 TIME_WAIT 狀態提供了一個可能,不過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行為,不值得提倡。

被動方的優化

當被動方收到 FIN 報文時,內核會自動回復 ACK,同時連接處於 CLOSE_WAIT 狀態,顧名思義,它表示等待應用進程調用 close 函數關閉連接。

內核沒有權利替代進程去關閉連接,因為如果主動方是通過 shutdown 關閉連接,那麼它就是想在半關閉連接上接收數據或發送數據。因此,Linux 並沒有限制 CLOSE_WAIT 狀態的持續時間。

當然,大多數應用程序並不使用 shutdown 函數關閉連接。所以,當你用 netstat 命令發現大量 CLOSE_WAIT 狀態。就需要排查你的應用程序,因為可能因為應用程序出現了 Bug,read 函數返回 0 時,沒有調用 close 函數。

處於 CLOSE_WAIT 狀態時,調用了 close 函數,內核就會發出 FIN 報文關閉發送通道,同時連接進入 LAST_ACK 狀態,等待主動方返回 ACK 來確認連接關閉。

如果遲遲收不到這個 ACK,內核就會重發 FIN 報文,重發次數仍然由 tcp_orphan_retries 參數控制,這與主動方重發 FIN 報文的優化策略一致。

還有一點我們需要注意的,如果被動方迅速調用 close 函數,那麼被動方的 ACK 和 FIN 有可能在一個報文中發送,這樣看起來,四次揮手會變成三次揮手,這隻是一種特殊情況,不用在意。

如果連接雙方同時關閉連接,會怎麼樣?

由於 TCP 是雙全工的協議,所以是會出現兩方同時關閉連接的現象,也就是同時發送了 FIN 報文。

此時,上面介紹的優化策略仍然適用。兩方發送 FIN 報文時,都認為自己是主動方,所以都進入了 FIN_WAIT1 狀態,FIN 報文的重發次數仍由 tcp_orphan_retries 參數控制。

同時關閉

接下來,雙方在等待 ACK 報文的過程中,都等來了 FIN 報文。這是一種新情況,所以連接會進入一種叫做 CLOSING 的新狀態,它替代了 FIN_WAIT2 狀態。接着,雙方內核回復 ACK 確認對方發送通道的關閉后,進入 TIME_WAIT 狀態,等待 2MSL 的時間后,連接自動關閉。

小結

針對 TCP 四次揮手的優化,我們需要根據主動方和被動方四次揮手狀態變化來調整系統 TCP 內核參數。

四次揮手的優化策略

主動方的優化

主動發起 FIN 報文斷開連接的一方,如果遲遲沒收到對方的 ACK 回復,則會重傳 FIN 報文,重傳的次數由 tcp_orphan_retries 參數決定。

當主動方收到 ACK 報文後,連接就進入 FIN_WAIT2 狀態,根據關閉的方式不同,優化的方式也不同:

  • 如果這是 close 函數關閉的連接,那麼它就是孤兒連接。如果 tcp_fin_timeout 秒內沒有收到對方的 FIN 報文,連接就直接關閉。同時,為了應對孤兒連接佔用太多的資源,tcp_max_orphans 定義了最大孤兒連接的數量,超過時連接就會直接釋放。
  • 反之是 shutdown 函數關閉的連接,則不受此參數限制;

當主動方接收到 FIN 報文,並返回 ACK 后,主動方的連接進入 TIME_WAIT 狀態。這一狀態會持續 1 分鐘,為了防止 TIME_WAIT 狀態佔用太多的資源,tcp_max_tw_buckets 定義了最大數量,超過時連接也會直接釋放。

當 TIME_WAIT 狀態過多時,還可以通過設置 tcp_tw_reusetcp_timestamps 為 1 ,將 TIME_WAIT 狀態的端口復用於作為客戶端的新連接,注意該參數只適用於客戶端。

被動方的優化

被動關閉的連接方應對非常簡單,它在回復 ACK 后就進入了 CLOSE_WAIT 狀態,等待進程調用 close 函數關閉連接。因此,出現大量 CLOSE_WAIT 狀態的連接時,應當從應用程序中找問題。

當被動方發送 FIN 報文後,連接就進入 LAST_ACK 狀態,在未等到 ACK 時,會在 tcp_orphan_retries 參數的控制下重發 FIN 報文。

03 TCP 傳輸數據的性能提升

在前面介紹的是三次握手和四次揮手的優化策略,接下來主要介紹的是 TCP 傳輸數據時的優化策略。

TCP 連接是由內核維護的,內核會為每個連接建立內存緩衝區:

  • 如果連接的內存配置過小,就無法充分使用網絡帶寬,TCP 傳輸效率就會降低;
  • 如果連接的內存配置過大,很容易把服務器資源耗盡,這樣就會導致新連接無法建立;

因此,我們必須理解 Linux 下 TCP 內存的用途,才能正確地配置內存大小。

滑動窗口是如何影響傳輸速度的?

TCP 會保證每一個報文都能夠抵達對方,它的機制是這樣:報文發出去后,必須接收到對方返回的確認報文 ACK,如果遲遲未收到,就會超時重發該報文,直到收到對方的 ACK 為止。

所以,TCP 報文發出去后,並不會立馬從內存中刪除,因為重傳時還需要用到它。

由於 TCP 是內核維護的,所以報文存放在內核緩衝區。如果連接非常多,我們可以通過 free 命令觀察到 buff/cache 內存是會增大。

如果 TCP 是每發送一個數據,都要進行一次確認應答。當上一個數據包收到了應答了, 再發送下一個。這個模式就有點像我和你面對面聊天,你一句我一句,但這種方式的缺點是效率比較低的。

按數據包進行確認應答

所以,這樣的傳輸方式有一個缺點:數據包的往返時間越長,通信的效率就越低

要解決這一問題不難,并行批量發送報文,再批量確認報文即刻。

并行處理

然而,這引出了另一個問題,發送方可以隨心所欲的發送報文嗎?當然這不現實,我們還得考慮接收方的處理能力。

當接收方硬件不如發送方,或者系統繁忙、資源緊張時,是無法瞬間處理這麼多報文的。於是,這些報文只能被丟掉,使得網絡效率非常低。

為了解決這種現象發生,TCP 提供一種機制可以讓「發送方」根據「接收方」的實際接收能力控制發送的數據量,這就是滑動窗口的由來。

接收方根據它的緩衝區,可以計算出後續能夠接收多少字節的報文,這個数字叫做接收窗口。當內核接收到報文時,必須用緩衝區存放它們,這樣剩餘緩衝區空間變小,接收窗口也就變小了;當進程調用 read 函數后,數據被讀入了用戶空間,內核緩衝區就被清空,這意味着主機可以接收更多的報文,接收窗口就會變大。

因此,接收窗口並不是恆定不變的,接收方會把當前可接收的大小放在 TCP 報文頭部中的窗口字段,這樣就可以起到窗口大小通知的作用。

發送方的窗口等價於接收方的窗口嗎?如果不考慮擁塞控制,發送方的窗口大小「約等於」接收方的窗口大小,因為窗口通知報文在網絡傳輸是存在時延的,所以是約等於的關係。

TCP 頭部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窗口字段只有 2 個字節,因此它最多能表達 65535 字節大小的窗口,也就是 64KB 大小。

這個窗口大小最大值,在當今高速網絡下,很明顯是不夠用的。所以後續有了擴充窗口的方法:在 TCP 選項(option)字段定義了窗口擴大因子,用於擴大 TCP 通告窗口,其值大小是 2^14,這樣就使 TCP 的窗口大小從 16 位擴大為 30 位(2^16 * 2^ 14 = 2^30),所以此時窗口的最大值可以達到 1GB。

TCP option 選項 – 窗口擴展

Linux 中打開這一功能,需要把 tcp_window_scaling 配置設為 1(默認打開):

要使用窗口擴大選項,通訊雙方必須在各自的 SYN 報文中發送這個選項:

  • 主動建立連接的一方在 SYN 報文中發送這個選項;
  • 而被動建立連接的一方只有在收到帶窗口擴大選項的 SYN 報文之後才能發送這個選項。

這樣看來,只要進程能及時地調用 read 函數讀取數據,並且接收緩衝區配置得足夠大,那麼接收窗口就可以無限地放大,發送方也就無限地提升發送速度。

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網絡的傳輸能力是有限的,當發送方依據發送窗口,發送超過網絡處理能力的報文時,路由器會直接丟棄這些報文。因此,緩衝區的內存並不是越大越好。

如果確定最大傳輸速度?

在前面我們知道了 TCP 的傳輸速度,受制於發送窗口與接收窗口,以及網絡設備傳輸能力。其中,窗口大小由內核緩衝區大小決定。如果緩衝區與網絡傳輸能力匹配,那麼緩衝區的利用率就達到了最大化。

問題來了,如何計算網絡的傳輸能力呢?

相信大家都知道網絡是有「帶寬」限制的,帶寬描述的是網絡傳輸能力,它與內核緩衝區的計量單位不同:

  • 帶寬是單位時間內的流量,表達是「速度」,比如常見的帶寬 100 MB/s;
  • 緩衝區單位是字節,當網絡速度乘以時間才能得到字節數;

這裏需要說一個概念,就是帶寬時延積,它決定網絡中飛行報文的大小,它的計算方式:

比如最大帶寬是 100 MB/s,網絡時延(RTT)是 10ms 時,意味着客戶端到服務端的網絡一共可以存放 100MB/s * 0.01s = 1MB 的字節。

這個 1MB 是帶寬和時延的乘積,所以它就叫「帶寬時延積」(縮寫為 BDP,Bandwidth Delay Product)。同時,這 1MB 也表示「飛行中」的 TCP 報文大小,它們就在網絡線路、路由器等網絡設備上。如果飛行報文超過了 1 MB,就會導致網絡過載,容易丟包。

由於發送緩衝區大小決定了發送窗口的上限,而發送窗口又決定了「已發送未確認」的飛行報文的上限。因此,發送緩衝區不能超過「帶寬時延積」。

發送緩衝區與帶寬時延積的關係:

  • 如果發送緩衝區「超過」帶寬時延積,超出的部分就沒辦法有效的網絡傳輸,同時導致網絡過載,容易丟包;
  • 如果發送緩衝區「小於」帶寬時延積,就不能很好的發揮出網絡的傳輸效率。

所以,發送緩衝區的大小最好是往帶寬時延積靠近。

怎樣調整緩衝區大小?

在 Linux 中發送緩衝區和接收緩衝都是可以用參數調節的。設置完后,Linux 會根據你設置的緩衝區進行動態調節

調節發送緩衝區範圍

先來看看發送緩衝區,它的範圍通過 tcp_wmem 參數配置;

上面三個数字單位都是字節,它們分別表示:

  • 第一個數值是動態範圍的最小值,4096 byte = 4K;
  • 第二個數值是初始默認值,87380 byte ≈ 86K;
  • 第三個數值是動態範圍的最大值,4194304 byte = 4096K(4M);

發送緩衝區是自行調節的,當發送方發送的數據被確認后,並且沒有新的數據要發送,就會把發送緩衝區的內存釋放掉。

調節接收緩衝區範圍

而接收緩衝區的調整就比較複雜一些,先來看看設置接收緩衝區範圍的 tcp_rmem 參數:

上面三個数字單位都是字節,它們分別表示:

  • 第一個數值是動態範圍的最小值,表示即使在內存壓力下也可以保證的最小接收緩衝區大小,4096 byte = 4K;
  • 第二個數值是初始默認值,87380 byte ≈ 86K;
  • 第三個數值是動態範圍的最大值,6291456 byte = 6144K(6M);

接收緩衝區可以根據系統空閑內存的大小來調節接收窗口:

  • 如果系統的空閑內存很多,就可以自動把緩衝區增大一些,這樣傳給對方的接收窗口也會變大,因而提升發送方發送的傳輸數據數量;
  • 反正,如果系統的內存很緊張,就會減少緩衝區,這雖然會降低傳輸效率,可以保證更多的併發連接正常工作;

發送緩衝區的調節功能是自動開啟的,而接收緩衝區則需要配置 tcp_moderate_rcvbuf 為 1 來開啟調節功能

調節 TCP 內存範圍

接收緩衝區調節時,怎麼知道當前內存是否緊張或充分呢?這是通過 tcp_mem 配置完成的:

上面三個数字單位不是字節,而是「頁面大小」,1 頁表示 4KB,它們分別表示:

  • 當 TCP 內存小於第 1 個值時,不需要進行自動調節;
  • 在第 1 和第 2 個值之間時,內核開始調節接收緩衝區的大小;
  • 大於第 3 個值時,內核不再為 TCP 分配新內存,此時新連接是無法建立的;

一般情況下這些值是在系統啟動時根據系統內存數量計算得到的。根據當前 tcp_mem 最大內存頁面數是 177120,當內存為 (177120 * 4) / 1024K ≈ 692M 時,系統將無法為新的 TCP 連接分配內存,即 TCP 連接將被拒絕。

根據實際場景調節的策略

在高併發服務器中,為了兼顧網速與大量的併發連接,我們應當保證緩衝區的動態調整的最大值達到帶寬時延積,而最小值保持默認的 4K 不變即可。而對於內存緊張的服務而言,調低默認值是提高併發的有效手段。

同時,如果這是網絡 IO 型服務器,那麼,調大 tcp_mem 的上限可以讓 TCP 連接使用更多的系統內存,這有利於提升併發能力。需要注意的是,tcp_wmem 和 tcp_rmem 的單位是字節,而 tcp_mem 的單位是頁面大小。而且,千萬不要在 socket 上直接設置 SO_SNDBUF 或者 SO_RCVBUF,這樣會關閉緩衝區的動態調整功能。

小結

本節針對 TCP 優化數據傳輸的方式,做了一些介紹。

數據傳輸的優化策略

TCP 可靠性是通過 ACK 確認報文實現的,又依賴滑動窗口提升了發送速度也兼顧了接收方的處理能力。

可是,默認的滑動窗口最大值只有 64 KB,不滿足當今的高速網絡的要求,要想要想提升發送速度必須提升滑動窗口的上限,在 Linux 下是通過設置 tcp_window_scaling 為 1 做到的,此時最大值可高達 1GB。

滑動窗口定義了網絡中飛行報文的最大字節數,當它超過帶寬時延積時,網絡過載,就會發生丟包。而當它小於帶寬時延積時,就無法充分利用網絡帶寬。因此,滑動窗口的設置,必須參考帶寬時延積。

內核緩衝區決定了滑動窗口的上限,緩衝區可分為:發送緩衝區 tcp_wmem 和接收緩衝區 tcp_rmem。

Linux 會對緩衝區動態調節,我們應該把緩衝區的上限設置為帶寬時延積。發送緩衝區的調節功能是自動打開的,而接收緩衝區需要把 tcp_moderate_rcvbuf 設置為 1 來開啟。其中,調節的依據是 TCP 內存範圍 tcp_mem。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程序中的 socket 設置 SO_SNDBUF 和 SO_RCVBUF,則會關閉緩衝區的動態整功能,所以不建議在程序設置它倆,而是交給內核自動調整比較好。

有效配置這些參數后,既能夠最大程度地保持併發性,也能讓資源充裕時連接傳輸速度達到最大值。

巨人的肩膀

[1] 系統性能調優必知必會.陶輝.極客時間.

[2] 網絡編程實戰專欄.盛延敏.極客時間.

[3] http://www.blogjava.net/yongboy/archive/2013/04/11/397677.html

[4] http://blog.itpub.net/31559359/viewspace-2284113/

[5] https://blog.51cto.com/professor/1909022

[6] https://vincent.bernat.ch/en/blog/2014-tcp-time-wait-state-linux

嘮嗑嘮嗑

跟大家說個沉痛的事情。

我想大部分小夥伴都發現了,最近公眾號改版,訂閱號里的信息流不再是以時間順序了,而是以推薦算法方式显示順序。

這對小林這種「周更」的作者,真的一次重重打擊,非常的不友好。

因為長時間沒發文,公眾號可能會把推薦的權重降低,這就會導致很多讀者,會收不到我的「最新」的推文,如此下去,那小林文章不就無人問津了?(抱頭痛哭 …)

另外,小林更文時間長的原因,不是因為偷懶。

而是為了把知識點「寫的更清楚,畫的更清晰」,所以這必然會花費更多更長的時間。

如果你認可和喜歡小林的文章,不想錯過文章的第一時間推送,可以動動你的小手手,給小林公眾號一個「星標」。

平時沒事,就讓「小林coding」靜靜地躺在你的訂閱號底部,但是你要知道它在這其間並非無所事事,而是在努力地準備着更好的內容,等準備好了,它自然會「蹦出」在你面前。

小林是專為大家圖解的工具人,Goodbye,我們下次見!

讀者問答

讀者問:“小林,請教個問題,somaxconn和backlog是不是都是指的是accept隊列?然後somaxconn是內核參數,backlog是通過系統調用間隔地修改somaxconn,比如Linux中listen()函數?”

兩者取最小值才是 accpet 隊列。

讀者問:“小林,還有個問題要請教下,“如果 accept 隊列滿了,那麼 server 扔掉 client 發過來的 ack”,也就是說該TCP連接還是位於半連接隊列中,沒有丟棄嗎?”

  1. 當 accept 隊列滿了,後續新進來的syn包都會被丟失
  2. 我文章的突發流量例子是,那個連接進來的時候 accept 隊列還沒滿,但是在第三次握手的時候,accept 隊列突然滿了,就會導致 ack 被丟棄,就一直處於半連接隊列。

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於博客園,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

【其他文章推薦】

網頁設計一頭霧水該從何著手呢? 台北網頁設計公司幫您輕鬆架站!

※台北網頁設計公司全省服務真心推薦

※想知道最厲害的網頁設計公司"嚨底家"!

※推薦評價好的iphone維修中心

網頁設計最專業,超強功能平台可客製化

※別再煩惱如何寫文案,掌握八大原則!

分類
發燒車訊

Spring AOP學習筆記02:如何開啟AOP

  上文簡要總結了一些AOP的基本概念,並在此基礎上敘述了Spring AOP的基本原理,並且輔以一個簡單例子幫助理解。從本文開始,我們要開始深入到源碼層面來一探Spring AOP魔法的原理了。

  要使用Spring AOP,第一步是要將這一功能開啟,一般有兩種方式:

  • 通過xml配置文件的方式;
  • 通過註解的方式;

 

1. 配置文件開啟AOP功能

  我們先來看一下配置文件的方式,這個上文也提到過,在xml文件中加上對應的標籤,而且別忘了加上對應的名稱空間(即下面的xmlns:aop。。。):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beans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xmlns="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beans"
       xmlns:aop =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aop"
       xsi:schemaLocation="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beans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beans/spring-beans-4.0.xsd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aop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aop/spring-aop-3.0.xsd">
     
     <aop:aspectj-autoproxy/>

</beans>

  這裡是通過標籤<aop:aspectj-autoproxy/>來完成開啟AOP功能,這是一個自定義標籤,需要自定義其解析,而這些spring都已經實現好了,前面專門寫過一篇文章講述spring是如何解析自定義xml標籤的,我們這裏大致回顧一下解析流程:

  • 定義一個XML文件來描述你的自定義標籤元素;
  • 創建一個Handler,擴展自NamespaceHandlerSupport,用於註冊下面的parser;
  • 創建若干個BeanDefinitionParser的實現,用來解析XML文件中的定義;
  • 將上述文件註冊到Spring中,這裏其實是做一下配置;

  我們就不照着這個步驟來了,我們直接參考spring對這個自定義標籤的解析過程,上面的4個步驟只是作為參考,在整個解析過程中都會涉及到。

  前面講解析自定義xml標籤時候提到過,解析的流程大致如下:

  • 首先會去獲取自定義標籤對應的名稱空間;
  • 然後根據名稱空間找到對應的NamespaceHandler;
  • 調用自定義的NamespaceHandler進行解析;

1.1 獲取名稱空間

  這裏<aop:aspectj-autoproxy/>對應的名稱空間是什麼呢?在上面的開啟aop的配置文件裏面名稱空間那裡給出了一些線索,其實就是下面這個: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aop

  至於名稱空間的獲取,也無甚好說的,其實就是直接調用org.w3c.dom.Node提供的相應方法來完成名稱空間的提取。

1.2 獲取handler

  然後又是如何根據名稱空間找到對應的NamespaceHandler呢?之前也說到過,在找對應的NamespaceHandler時會去META-INF/spring.handlers這個目錄下加載資源文件,我們來找一下spring.handlers這個文件看看(需要去spring-aop對應的jar報下找):

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aop=org.springframework.aop.config.AopNamespaceHandler

  看到沒,這裡是以key-value的形式維護着名稱空間和對應handler的關係的,所以對應的handler就是這個AopNamespaceHandler。spring根據名稱空間找到這個handler之後,會通過反射的方式將這個類加載,並緩存起來。

1.3 解析標籤

  上面的handler只有一個自定義的方法:

public void init() {
    // In 2.0 XSD as well as in 2.1 XSD.
    registerBeanDefinitionParser("config", new ConfigBeanDefinitionParser());
    registerBeanDefinitionParser("aspectj-autoproxy", new AspectJAutoProxyBeanDefinitionParser());
    registerBeanDefinitionDecorator("scoped-proxy", new ScopedProxyBeanDefinitionDecorator());

    // Only in 2.0 XSD: moved to context namespace as of 2.1
    registerBeanDefinitionParser("spring-configured", new SpringConfiguredBeanDefinitionParser());
}

  這是一個初始化方法,在加載的時候會執行,主要作用就是註冊一些解析器,這裏我們主要關注AspectJAutoProxyBeanDefinitionParser,這就是我們要找的,它的作用就是解析<aop:aspectj-autoproxy/>標籤的。主要流程就是,spring會調用上一步拿到的AopNamespaceHandler的parse()方法,在這個方法裏面,會將解析的工作委託給AspectJAutoProxyBeanDefinitionParser來完成具體解析工作,我們就來看一下具體幹了啥吧。

  開始解析的工作從這裏開始:

return handler.parse(ele, new ParserContext(this.readerContext, this, containingBd));

  此時我們拿到的handler其實是我們自定義的AopNamespaceHandler了,但是它並沒有實現parse()方法,所以這裏這個應該是調用的父類(NamespaceHandlerSupport)中的parse()方法:

public BeanDefinition parse(Element element, ParserContext parserContext) {
    // 尋找解析器並進行解析操作
    return findParserForElement(element, parserContext).parse(element, parserContext);
}

private BeanDefinitionParser findParserForElement(Element element, ParserContext parserContext) {
    // 獲取元素名稱,也就是<aop:aspectj-autoproxy/>中的aspectj-autoproxy
    String localName = parserContext.getDelegate().getLocalName(element);
    // 根據aspectj-autoproxy找到對應的解析器,也就是在registerBeanDefinitionParser("aspectj-autoproxy", new AspectJAutoProxyBeanDefinitionParser());
    // 註冊的解析器
    BeanDefinitionParser parser = this.parsers.get(localName);
    if (parser == null) {
        parserContext.getReaderContext().fatal(
            "Cannot locate BeanDefinitionParser for element [" + localName + "]", element);
    }
    return parser;
}

  首先是尋找元素對應的解析器,然後調用其parse()方法。結合我們前面的示例,其實就是首先獲取在AopNamespaceHandler類中的init()方法中註冊對應的AspectJAutoProxyBeanDefinitionParser實例,並調用其parse()方法進行進一步解析:

public BeanDefinition parse(Element element, ParserContext parserContext) {
    AopNamespaceUtils.registerAspectJAnnotationAutoProxyCreatorIfNecessary(parserContext, element);
    extendBeanDefinition(element, parserContext);
    return null;
}

// 下面的代碼在AopConfigUtils中
public static void registerAspectJAnnotationAutoProxyCreatorIfNecessary(
        ParserContext parserContext, Element sourceElement) {

    BeanDefinition beanDefinition = AopConfigUtils.registerAspectJAnnotationAutoProxyCreatorIfNecessary(
            parserContext.getRegistry(), parserContext.extractSource(sourceElement));
    useClassProxyingIfNecessary(parserContext.getRegistry(), sourceElement);
    registerComponentIfNecessary(beanDefinition, parserContext);
}

public static BeanDefinition registerAspectJAnnotationAutoProxyCreatorIfNecessary(BeanDefinitionRegistry registry, Object source) {
    return registerOrEscalateApcAsRequired(AnnotationAwareAspectJAutoProxyCreator.class, registry, source);
}

private static BeanDefinition registerOrEscalateApcAsRequired(Class cls, BeanDefinitionRegistry registry, Object source) {
    Assert.notNull(registry, "BeanDefinitionRegistry must not be null");
    if (registry.containsBeanDefinition(AUTO_PROXY_CREATOR_BEAN_NAME)) {
        BeanDefinition apcDefinition = registry.getBeanDefinition(AUTO_PROXY_CREATOR_BEAN_NAME);
        if (!cls.getName().equals(apcDefinition.getBeanClassName())) {
            int currentPriority = findPriorityForClass(apcDefinition.getBeanClassName());
            int requiredPriority = findPriorityForClass(cls);
            if (currentPriority < requiredPriority) {
                apcDefinition.setBeanClassName(cls.getName());
            }
        }
        return null;
    }
    RootBeanDefinition beanDefinition = new RootBeanDefinition(cls);
    beanDefinition.setSource(source);
    beanDefinition.getPropertyValues().add("order", Ordered.HIGHEST_PRECEDENCE);
    beanDefinition.setRole(BeanDefinition.ROLE_INFRASTRUCTURE);
    registry.registerBeanDefinition(AUTO_PROXY_CREATOR_BEAN_NAME, beanDefinition);
    return beanDefinition;
}

  上面這一堆代碼最核心的部分就在後兩個方法中,就是完成了對AnnotationAwareAspectJAutoProxyCreator類的註冊,到這裏對自定義標籤<aop:aspectj-autoproxy/>的解析也就完成了,可以看到其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完成了對AnnotationAwareAspectJAutoProxyCreator類的註冊,那為什麼註冊了這個類就開啟了aop功能呢?這裏先賣個關子,後面詳細說。

  這裏再回過頭來看一下上面說到的spring對自定義標籤解析的4個步驟,其實第一步的schema對應的是在org.springframework.aop.config路徑下的spring-aop-3.0.xsd文件,其映射關係是維護在META-INF/spring.schemas文件中的,而spring-aop-3.0.xsd的主要作用就是描述自定義標籤。

  當通過META-INF/spring.handlers找到對應的AopNamespaceHandler,並通過在其加載后執行init()方法過程中完成了AspectJAutoProxyBeanDefinitionParser的註冊,有這個parser再來完成對自定義標籤的解析工作,這對應上面4個步驟中的第二步和第三部。至於第四步的配置工作,無非就是將spring.schemas和spring.handlers這兩個配置文件放在META-INF/目錄下罷了。

  關於這部分解析過程,寫得不是非常詳細,如果有不明白,可以參考之前一篇文章,講spring是如何解析自定義xml標籤。

 

2. 註解方式開啟aop

  另一種開啟spring aop的方式是通過註解的方式,使用的註解是@EnableAspectJAutoProxy,可以通過配置類的方式完成註冊:

@Configuration
@EnableAspectJAutoProxy
public class AppConfig {

}

   也可以在啟動類上直接加上這個註解,這在springboot中比較常見,其實質也是上面的方式。通過這種方式配置之後,就開啟了aop功能,那具體又是如何實現的呢?我們看一下這個註解:

@Target(ElementType.TYPE)
@Retention(RetentionPolicy.RUNTIME)
@Documented
@Import(AspectJAutoProxyRegistrar.class)
public @interface EnableAspectJAutoProxy {

    /**
     * Indicate whether subclass-based (CGLIB) proxies are to be created as opposed
     * to standard Java interface-based proxies. The default is {@code false}.
     */
    boolean proxyTargetClass() default false;

    /**
     * Indicate that the proxy should be exposed by the AOP framework as a {@code ThreadLocal}
     * for retrieval via the {@link org.springframework.aop.framework.AopContext} class.
     * Off by default, i.e. no guarantees that {@code AopContext} access will work.
     * @since 4.3.1
     */
    boolean exposeProxy() default false;

}

  這裏我們的關注點是其通過@Import(AspectJAutoProxyRegistrar.class)引入了AspectJAutoProxyRegistrar,那這又是什麼?

class AspectJAutoProxyRegistrar implements ImportBeanDefinitionRegistrar {

    /**
     * Register, escalate, and configure the AspectJ auto proxy creator based on the value
     * of the @{@link EnableAspectJAutoProxy#proxyTargetClass()} attribute on the importing
     * {@code @Configuration} class.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gisterBeanDefinitions(
            AnnotationMetadata importingClassMetadata, BeanDefinitionRegistry registry) {

        AopConfigUtils.registerAspectJAnnotationAutoProxyCreatorIfNecessary(registry);

        AnnotationAttributes enableAspectJAutoProxy =
                AnnotationConfigUtils.attributesFor(importingClassMetadata, EnableAspectJAutoProxy.class);
        if (enableAspectJAutoProxy != null) {
            if (enableAspectJAutoProxy.getBoolean("proxyTargetClass")) {
                AopConfigUtils.forceAutoProxyCreatorToUseClassProxying(registry);
            }
            if (enableAspectJAutoProxy.getBoolean("exposeProxy")) {
                AopConfigUtils.forceAutoProxyCreatorToExposeProxy(registry);
            }
        }
    }

}

  看到這裏,是不是有點眼熟了呢?是的,其實它也是和上面說的xml配置使用的方式一樣,通過AopConfigUtils來完成AnnotationAwareAspectJAutoProxyCreator類的註冊。是不是比xml配置文件的方式方便許多呢。

 

4. 開啟aop的魔法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可以通過Spring自定義配置完成對AnnotationAwareAspectJAutoProxyCreator類型的自動註冊,而這個類到底是做了什麼工作來實現AOP的操作呢?這裏還是先來看一下AnnotationAwareAspectJAutoProxyCreator的類層次結構: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AnnotationAwareAspectJAutoProxyCreator實現了BeanPostProcessor接口。在IOC部分的文章中有詳細說過,Spring在加載Bean的過程中會在實例化bean前後調用BeanPostProcessor的相關方法(相關邏輯是在initializeBean方法中,調用postProcessBeforeInitialization、postProcessAfterInitialization方法),而AOP的魔法就是從這裏開始的。

  每次看到這裏,我內心對spring的軟件架構設計都是湧現出無比的佩服,通過後處理器的方式來做擴展,對原有模塊是沒有任何改動,也不會產生耦合,spring親自踐行着對修改關閉,對擴展開放的原則。

 

3. 總結

   本文我們學習了spring是如何開啟aop功能的,無論是通過xml配置文件方式,還是通過Java config這種註解的方式,其最終都是完成了將AnnotationAwareAspectJAutoProxyCreator這個類註冊到spring容器當中,那這個類又有什麼魔法,可以達到將其註冊到容器即達到開啟aop的功效,其實其繼承自BeanPostProcessor接口,通過後處理器的方式擴展出了開啟spring aop的功能。

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於博客園,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

【其他文章推薦】

台北網頁設計公司這麼多該如何選擇?

※智慧手機時代的來臨,RWD網頁設計為架站首選

※評比南投搬家公司費用收費行情懶人包大公開

※回頭車貨運收費標準

網頁設計最專業,超強功能平台可客製化

※別再煩惱如何寫文案,掌握八大原則!

分類
發燒車訊

CSS3動畫基礎

目錄

編寫頁面
transition元素過渡屬性
貝塞爾曲線
transform元素變換

  • translate平移
  • scale縮放
  • rotate旋轉
  • skew傾斜
  • matrix矩陣變換
  • perspective景深
  • transform-origin變換原點

animation 和 keyframs(更精細的動畫)

編寫頁面

記事本或SublimeText或vscode編寫html:

<html>

<div id="box"></div>

<style>
#box {
    background-color: rgb(246, 96, 78); /*背景色*/
    width: 100px; /*寬度*/
    height: 100px; /*長度*/
    position: relative; /*位置*/
    border-radius: 15px; /*加點圓角*/
}

</style>

</html>

加上鼠標懸浮的效果:

<html>

<div id="box"></div>

<style>
#box {
    background-color: rgb(246, 96, 78); /*背景色*/
    width: 100px; /*寬度*/
    height: 100px; /*長度*/
    position: relative; /*位置*/
    border-radius: 15px; /*加點圓角*/
}

/*鼠標懸浮后的樣式*/
#box:hover {
    /*向下偏移50px*/
    top: 50px;
}
</style>

</html>

效果圖如下:

瀏覽器只渲染出“box”的初始狀態, 和鼠標懸浮后的狀態”top: 50px;”, 效果較為生硬,可以使用”transition”屬性豐富視覺效果。

transition元素過渡屬性

  transition譯作“過渡”,在css3中,transition屬性用來設置元素過渡效果。
  transition包含4個子屬性,分別為:

屬性 說明 默認值
property 設置給元素的那個方面添加過渡效果,比如元素的”width”和”height”均發生改變時,可以指定該屬性為”width“,那麼元素的”width”的變動才有過渡效果。”all“表示所有變動都加上過渡效果。 all
duration 設置過渡效果的持續時間,至少要給transition設置這個子屬性,否則transition屬性就沒意義了。 0s
timing-function 過渡函數,該屬性決定元素的過渡效果與時間的關係。 ease
delay delay即為“延遲”,表示該元素在加載后多久才開始過渡效果 0s

這幾個元素的順序如下:

transition: property duration timing-function delay;

修改上面的“#box”樣式:

#box {
    background-color: rgb(246, 96, 78); /*背景色*/
    width: 100px; /*寬度*/
    height: 100px; /*長度*/
    position: relative; /*位置*/
    border-radius: 15px; /*加點圓角*/
    /*設置過渡效果 持續1秒,延遲500毫秒才開始*/
    transition: 1s 500ms; /*等價於 transition: all 1s ease 500ms */
    /*兼容webkit內核*/
    -webkit-transition: 1s 500ms;
}

transition屬性加在”#box”元素上,表示該元素變換時按設置的效果進行變換。

修改文件后可以發現過渡效果並沒有生效,這是因為”#box”沒有設置”top”,只是在鼠標懸浮后才出現”top”屬性,即解析器沒有找到“top”過渡的“初始狀態”,“過渡”就應該包含元素的初始狀態和最終狀態。

給”#box”加上”top: 0;”:

#box {
    background-color: rgb(246, 96, 78); /*背景色*/
    top: 0;
    width: 100px; /*寬度*/
    height: 100px; /*長度*/
    position: relative; /*位置*/
    border-radius: 15px; /*加點圓角*/
    /*設置過渡效果 持續1秒,延遲500毫秒才開始*/
    transition: 1s 500ms; /*等價於 transition: all 1s ease 500ms */
    /*兼容webkit內核*/
    -webkit-transition: 1s 500ms;
}

效果如下:

關於timing-function,還可以選擇”linear”(線性效果)、”ease-in”(漸進)等,想實現更好玩的效果,可以藉助“貝塞爾曲線函數”。

關於transition屬性——菜鳥教程傳送門

貝塞爾曲線

貝塞爾曲線百度百科
關於貝塞爾曲線,有很多資料,不再贅述。

貝塞爾曲線可視化
這是一個貝塞爾曲線函數可視化的一個網站,用這個網站可以直觀地生成合適的動畫加速度函數。

  如上是網站的界面,函數的參數分別為坐標繫上紅球的x軸坐標、y軸坐標和藍綠球的x軸坐標和y軸坐標。坐標系橫軸為時間,縱軸為動畫的 progress, 直譯過來是進程、進展的意思,映射到平移上就是指移動的點到原點的偏移量。曲線的斜率,反映的是動畫的加速度。
  動圖中兩個方塊是自定義動畫與線性動畫的對比。自定義動畫後面具有彈跳的效果,在左上角坐標繫上表現為後段往下的凹陷。動畫的整體效果是元素離原點的距離越來越遠,到後段反而離近一點點,然後又遠離,直至到達終點。

選擇合適的函數“cubic-bezier(.37,1.44,.57,.77)”設置到”#box”元素中:

#box {
    background-color: rgb(246, 96, 78); /*背景色*/
    top: 0;
    width: 100px; /*寬度*/
    height: 100px; /*長度*/
    position: relative; /*位置*/
    border-radius: 15px; /*加點圓角*/
    transition: 1s cubic-bezier(.37,1.44,.57,.77) 500ms; 
    /*兼容webkit內核*/
    -webkit-transition: 1s cubic-bezier(.37,1.44,.57,.77) 500ms;
}

效果如圖:

transform元素變換

  以上提及的動畫效果都是給元素設置初始狀態和最終狀態,然後讓瀏覽器自動渲染的,這種叫“補間動畫”,即定義初始和結束狀態,瀏覽器自動計算並補充“中間的狀態”最後渲染出來,“補間動畫”在flash,AE之類的軟件都可以看到。
  上面例子是已經知道了”box”的初始狀態”top: 0;”了,那萬一有的需求是一開始不知道“box”的位置呢,那該如何使得”box”向下移動?那就是”transform”屬性的功勞了。
  ”transform”就是“改變形態”的意思,就是“汽車人變形”里的“變形”,通過“transform”屬性可以改變元素的狀態。
  transform包含很多的變換效果,一一介紹。

translate平移

translate是“轉變,轉為”的意思,在css3中,translate是transform的子屬性,用來平移元素。
translate包含如下幾種使用方法:

名稱 描述 示例
translateX(x) 表示水平移動,x為負是往左,為正則向右移動 transform: translateX(10px)
transform: translateX(-15%)
translateY(y) 豎直移動,y為負向上,為正向下 同上
translateZ(z) 需配合“perspective()”使用,perspective()用來定義“景深”。z為負時是遠離用戶(屏幕),正是接近用戶 transform: perspective(500px) translateZ(200px)
translate(x, y) 二維平面的移動,是最前面兩個的結合 簡單
translate(x, y, z) 三維空間的移動,最前面三個的結合 同上

把上面的html改成如下,效果一樣:

#box {
    background-color: rgb(246, 96, 78); /*背景色*/
    width: 100px; /*寬度*/
    height: 100px; /*長度*/
    position: relative; /*位置*/
    border-radius: 15px; /*加點圓角*/
    transition: 1s cubic-bezier(.37,1.44,.57,.77) 500ms; 
    /*兼容webkit內核*/
    -webkit-transition: 1s cubic-bezier(.37,1.44,.57,.77) 500ms;
}

/*鼠標懸浮后的樣式*/
#box:hover {
    /*向下偏移50px*/
    transform: translateY(50px);
    /*兼容webkit*/
    -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Y(50px);
}

scale縮放

scale就是縮放的意思,對元素進行縮放變換。包含:

  • scaleX(x)
  • scaleY(y)
  • scaleZ(z)
  • scale(x, y)
  • scale3d(x, y, z)

用法與translate一致,只是參數是表示縮放的倍數,“1”表示原來的一倍(不放大不縮小),“0.5”縮小到原來一半,“2”變為原來兩倍。

transform: scale(.5);

rotate旋轉

旋轉變換,包含:

  • rotate(angle): 最簡單的旋轉變換,angle為負逆時針,為正是順時針
  • rotateX(angle): 繞着X軸旋轉
  • rotateY(angle): 繞Y軸旋轉
  • rotaleZ(angle): 繞Z軸旋轉
  • rotate3d(x,y,z,angle): 這個複雜一點,是在空間直角坐標系(x,y,z)中選擇一個點,然後該點與原點(0,0,0)連成一條線,然後元素繞該線旋轉。
    1. rotate3d(1,0,0,180deg)等價於rotateX(180deg)
    2. rotate3d(0,1,0,180deg)等價於rotateY(180deg)
    3. rotate3d(0,0,1,180deg)等價於rotateZ(180deg)
transform: rotate(180deg);

skew傾斜

傾斜變換,包含:

  • skewX(angle): 相對X軸傾斜,X軸方向上不變,Y軸旋轉angle度。
  • skewY(angle): 相對Y軸傾斜,同上。
  • skew(x-angle, y-angle): 結合起來。

skew不太好理解,結合例子來看:
一、

transform: skewX(45deg);

可以看到“測試字樣”在X軸上沒有變化,向著Y軸方向旋轉45度。

二、

transform: skewY(45deg);

在Y軸方向上沒變,”box”的豎邊仍與Y軸平行,橫邊則向著X軸方向旋轉45度。

三、

transform: skew(45deg,45deg);

skew不好理解,這裏貼出兩篇文章:

  • css3 2d skew()方法用法理解
  • css3中的skew(skewX,skewY)用法

matrix矩陣變換

矩陣變換,包含:

  • matrix(n,n,n,n,n,n)
  • matrix3d(n,n,n,n,n,n,n,n,n,n,n,n,n,n,n,n,n)

其它的變換都可以由矩陣變換獲得,這是線性代數的知識,學的都還給老師了…….

對CSS3中的transform:Matrix()矩陣的一些理解

perspective景深

用於定義景深,與上面提到的3d變換配合使用,景深就是元素離眼睛(屏幕)的距離,在電腦上,圖形通過變換來讓我們眼睛看到的圖形產生距離感,大概就是近大遠小之類的。

transform: perspective(500px) rotate3d(1, 0, 0, 45deg);

transform-origin

transfor-origin屬性用來設置元素變換的基點。默認的,rotate繞元素中點旋轉,如果想讓元素繞左上角旋轉,可以把transform-origin設置為:

transform-orgin: 0% 0%;

示例:

#box {
    background-color: rgb(246, 96, 78); /*背景色*/
    width: 100px; /*寬度*/
    height: 100px; /*長度*/
    position: relative; /*位置*/
    border-radius: 15px; /*加點圓角*/
    transition: 1s cubic-bezier(.37,1.44,.57,.77) 500ms; /*過渡效果*/
    transform-origin: 0% 0%;/*設置動畫的基點*/
    /*兼容webkit內核*/
    -webkit-transition: 1s cubic-bezier(.37,1.44,.57,.77) 500ms;
    -webkit-transform-origin: 0% 0%;

}

/*鼠標懸浮后的樣式*/
#box:hover {
    transform: rotate(45deg);
    /*兼容webkit*/
    -webkit-transform: rotate(45deg);
}

注意,”transform-origin”屬性是放在”#box”上而不是”#box:hover”

animation和keyframes(更精細的動畫)

  上面提到的動畫均為補間動畫,自定義初始和結束的狀態,由瀏覽器計算渲染中間狀態。這些初始和結束的關鍵狀態,可以稱為“關鍵幀”,即“keyframes”。如果我們想實現更為精細的動畫效果,想在元素變換的“過程中”也加上特定的“狀態”,即插入“關鍵幀”,可以通過 “keyframes” 和 “animation” 屬性實現。
  animation包含8個子屬性:

名稱 描述
name keyframe的名稱
duration 持續時間
timing-function 速度曲線
delay 延遲多久才開始
iteration-count 播放的次數,一整個動畫流程為一次
direction 是否在播放完后再反向播放
fill-mode 動畫不播放時的樣式
play-state 動畫的狀態,正在運行還是暫停

keyframe的定義如下:

@keyframes name{
    percentage1 {state1}
    percentage2 {state2}
}

/*兼容webkit*/
@-webkit-keyframes name{
    percentage1 {state1}
    percentage2 {state2}
}

name 是關鍵幀的名稱
percentage 是動畫周期的時刻百分比,即整個動畫周期的第百分之幾的時刻,50%表示播放到一半,30%表示動畫播放到百分之30.
state 是該時刻的元素狀態,如“top: 10px”,此刻元素距離上方的距離。

修改html文件:

<html>

<div id="box" style="line-height: 100px; text-align: center;">測試</div>

<style>

/*關鍵幀*/
@keyframes test{
    0%,20%,50%,80%,100%{transform: translateX(0)}
    40%{transform: translateX(30px)}
    60%{transform: translateX(15px)}
}

/*兼容*/
@-webkit-keyframes test{
    0%,20%,50%,80%,100%{-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X(0)}
    40%{-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X(30px)}
    60%{-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X(15px)}
}

#box {
    background-color: rgb(246, 96, 78); /*背景色*/
    width: 100px; /*寬度*/
    height: 100px; /*長度*/
    position: relative; /*位置*/
    border-radius: 15px; /*加點圓角*/
    transition: 1s linear 500ms; /*過渡效果*/
    -webkit-transition: 1s linear 500ms; /*過渡效果,兼容webkit內核*/
}

/*鼠標懸浮后的樣式*/
#box:hover {
    animation:test 1s 0s ease both; /*綁定關鍵幀*/
    -webkit-animation: test 1s 0s ease both; /*兼容*/
}
</style>

</html>

效果:

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於博客園,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

【其他文章推薦】

網頁設計一頭霧水該從何著手呢? 台北網頁設計公司幫您輕鬆架站!

網頁設計公司推薦不同的風格,搶佔消費者視覺第一線

※想知道購買電動車哪裡補助最多?台中電動車補助資訊懶人包彙整

南投搬家公司費用,距離,噸數怎麼算?達人教你簡易估價知識!

※教你寫出一流的銷售文案?

※超省錢租車方案

※回頭車貨運收費標準